“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行为,父亲不仅深知其中的含义,而且也是这样做的。爷爷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外谋生,身体状况不好,父亲常常为此牵挂和思念,有时还徒步去一两百里外的地方看望爷爷。由于操劳过度,加上职业的关系,爷爷后来患上了肺部方面的疾病。爷爷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变卖工具提前告老还乡。回家后,爷爷病情加重,父亲承担起了照顾爷爷的重任。父亲除了对爷爷问寒问暖、给爷爷四处寻医、向爷爷交流工作心得外,还经常买爷爷喜欢吃的食物。每当此时,爷爷既高兴又欣慰地说:“这是我儿子买给我吃的东西,我享到了儿子的福呀!我儿子有出息了!”爷爷1964年去世时,父亲才22个年头。父亲安顿好爷爷后,从此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爷爷去世时,奶奶才50岁出头。奶奶是一个勤劳持家、与人为善的的良家妇女,很长一段时间是家庭的顶梁柱。父亲也非常敬重奶奶,家庭大事小事听从奶奶安排,做人做事接受奶奶教诲。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父亲一直把年迈的奶奶带在身边直至现在的100岁。前些年,奶奶还时常会想念娘家。为满足奶奶的愿望,父亲准备了几十份礼物,亲自陪奶奶看望了娘家健在的弟弟和已故兄弟名下的每一户人家。在父亲退休后至父亲去世前的日子里,父亲每天都悉心照料奶奶的日常起居,帮奶奶打饭夹菜,扶奶奶上下卫生间,睡到半夜还要起来看奶奶,等等。就在父亲去世的前二十几天,父亲在酒店还为奶奶举办了百岁大寿仪式。当时,父亲在仪式上致了词,在向奶奶祝福的同时,对各位自家亲戚的到来表示了衷心的感谢。看得出来,父亲当时心里也很欣慰。
母亲比父亲小两岁,在18岁那年和父亲结婚。母亲虽然文化不高,但常用的字基本掌握,也具备一些简单的文字表达能力。几十年来,父亲的地位和身份发生多次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对母亲的那份夫妻情。父亲一生对母亲不嫌不弃,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相互携手整整半个世纪。母亲年轻时,为了家计经常要去较远的地方劳动,父亲就利用业余时间骑自行车去帮忙和接送。七十年代初,母亲曾患过重病,父亲东拼西凑,甚至变卖家产为母亲治病,终于把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以后的几十年,母亲身体状况一直不佳而时常犯病,父亲就经常帮母亲买药,陪母亲打针和住院治疗。九十年代初,父亲还特意送母亲去疗养机构养护身体。母亲一生性格比较固执,夫妻有矛盾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由父亲做出谦让和妥协。父亲退休后,为弥补对母亲的亏歉,大部分时间都陪在也已退休的母亲身边。他们经常出双入对,一起访亲问友,逛街散步,一起含饴弄孙,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就在父亲去世的前两三个月,父亲还陪同母亲去了省外几个地方游玩。父亲当时心情很好,牵着母亲的手有说有笑,尽情地享受着游览好山、好水、好景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