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香氏家族有段“古”
http://hl.sun0769.com 2010年4月23日 00:00 阳光横沥
最后一位君王被逼投海身亡,南宋末年的历史可谓悲壮。当年护主抗元的文天祥,投海取义的陆秀夫被载入史册,烙上“忠义”的印记而被传颂至今。然而,还有一位名叫查开祥的南宋忠臣,他是横沥村头村香氏的先祖,他和文天祥和陆秀夫做了同样的事情,却被历史遗漏。个中原由,至今仍是个谜。
在香氏先祖查开祥魂安村头村700余年后,其廿五世后人,现年32岁的香少峰从2000年开始研究香氏的宗族历史,到2007年自己修编了一本《香氏宗谱》。期间,他还通过网络寻找分散在各地的宗亲,并成功促成了一场有2000多名族人参与的祭祖活动。
香氏先祖原姓“查”
“上学时和出来工作后,很多人都会问‘香’姓是怎么来的,问我是不是少数民族之类的。”香少峰说,许多人对“香”姓的陌生和好奇,促使他开始了对自己姓氏来源的研究。2000年,学会计出身的香少峰参加工作了,这一年,他开始着手整理香氏宗族史。他发现,他们的先祖原来姓“查”(音:zha,阴平),而后来因为避难而改姓“香”。
据香少峰的研究,故事是这样的,南宋理宗年间,蒙古军队多次挥旗南下,双方战事频繁,南宋皇朝摇摇欲坠。1266年,南宋度宗时期,前朝太子太保、衢谷(现浙江衢州和新安县一带)水陆左都督查开祥奉命南行。民间有一种传说,查开祥当时背负着南宋迁都选址的重任。一路向南,查开祥来到了广东东莞,并获得封地。查开祥在封地上建立了一座庄园,并以其姓氏命名为“查园”,庄园后面的山岭被称为“查山”。
至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现浙江杭州)沦陷,查开祥返回临安与时任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协助皇子赵昰和赵昺出逃。而在这之前的127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已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查开祥等护送南宋的两位皇子一路南逃,在福建福州,赵昰被用拥立称帝,取号端宗。
后来,元兵追至,查开祥在战事中受伤,无法继续协助端宗帝逃亡而被送回东莞“查园”养伤。当元兵追剿至“查园”时,当地百姓谎称当地叫“茶园”而躲过一劫。查开祥则连夜携带家眷潜逃至横沥“老洋平”(如今村头村和村尾村所在地),为躲避元兵追捕还改姓香氏,查开祥就是村头村香氏的先祖。
“茶山”得名缘于香氏先祖
在逃亡过程中,端宗赵昰曾先后落脚福建泉州、广东南澳岛等地。当逃至五坡岭(现广东海丰)时,文天祥被捕。端宗赵昰逃到了深圳大鹏湾,而后又逃亡至香港九龙。民间有个说法,当年赵昰曾欲在九龙建立都城与元朝对峙,但有术士谏言称建都需要选有“10条龙的地方”,九龙尚差一条,因而九龙建都的计划被废置。
后来,端宗赵昰决定在广州建立都城,并将广州称为“降龙府”。在新都城筹建的过程中,赵昰等暂住查开祥的封地,“查园”成为抗元根据地,“查园”内的建筑被称为“东岳行宫”。赵昰在“东岳行宫”住了两个多月后,迎来的不是新都城的建立,而是广州失守了。
赵昰在“茶园”筹建都城的故事发生查开祥携家潜至横沥之前。在元兵追至时,查开祥重伤在身,藏匿于“茶园”。赵昰在残兵的护送下逃往冈州(现广东雷州湾)。后赵昰病亡,其弟赵昺被拥立称帝并在崖山(现广东新会)建立都城。最终,被元兵追赶而无路可逃的赵昺跳海身亡,南宋皇朝彻底灭亡。
南宋最后一位帝皇作古了,但元兵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又扑至“茶园”,誓将护主抗元的查开祥缉拿。尽管百姓谎称当地是“茶园”而非“查园”,但是元兵还是认定查开祥就潜伏在当地。在搜查的过程中,元兵的一个小将领获悉了查开祥的藏身之处,但他并没有将查开祥捉拿,因为他曾受恩于查开祥。这个小将领让查开祥连夜潜逃,这才有了“香氏”在横沥开枝散叶的后续。
香少峰说,如今茶山镇的得名缘起于香氏先祖的“查园”,茶山镇至今还保留有“茶园”的地名。而当年的“东岳行宫”则变成了如今的“东岳庙”。而今,茶山镇当地的群众也称“东岳庙”不是一座神庙,而是当年皇帝的行宫。这种说法恰恰与香少峰的介绍吻合。
香氏后人历时7年修编宗谱
南宋的历史已经远逝了700余年,香氏先祖查开祥也已经魂安村头村700多个春秋。多年护主抗元的文天祥和抱着幼帝投海取义的陆秀夫均被载入史册,流颂至今。但是为何与文天祥、陆秀夫做有同样事情的南宋忠臣查开祥却被历史遗漏了呢?用香氏第廿五世后裔香少峰的话来说,这至今仍是个迷。
欲解开心中谜团的冲动,使得香少峰在他大学刚毕业那年开始了对祖先历史的考究。在香少峰小的时候,因为缺乏娱乐,听老人们讲时代口述相传的历史成了他最大的乐趣。后来,他翻阅族谱,发现流传下来的几本族谱,基本都是后世各房的房谱,其中最老的一本是在康熙四十二年修缮的房谱,谱中记载了一世祖南迁的过程,里面记录了关于香氏先祖查开祥的故事,但并不够翔实。
先祖曾是南宋忠臣,出生入死捍护南宋皇朝。香少峰为此倍感自豪,因无史书记载而又心生遗憾。为了证实先祖的事迹,他曾多次到茶山、新会等地去走访调查,并将族谱上记录的事件年份与史书(包括地方志)所记载的时间与事件对照阅读,一点一滴地重新梳理香氏的历史图谱。香少峰说,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历史年份、地名等的确认。
在浩瀚的资料中还原历史,修编一份跨越700多年时空的宗谱,用香少峰的话来说,是一件很伤神,甚至是伤元气的事情。但是,这个年轻的香氏后人却乐此不疲,他甚至还凭自己的想象,绘画了一幅先祖查开祥的画像。2005年,宗谱修编工作进行至第5年,获悉全球姓香的只有2万人后,香少峰在一个叫“网同百家姓”的网站上输入了香氏宗源的信息,得到了外地一些香氏人的留言回复,于是逐渐和一些地方的族人取得联系。
2007年,香少峰联络外地的香式宗亲到横沥参加祭祖活动,提议得到了分布在广西、内蒙古、香港等地一百多名宗亲的响应。祭祖活动后,香少峰完成了《香氏宗谱》的修编,这是他历时7年考究的成果,他在宗谱的封面上用毛笔谨慎地写上“第一卷”。香少峰说,他只是完成了对祖先历史的梳理,他希望并相信后代会将这本记述作进一步的考究,并将香氏的宗族史代代册记。
历史存疑
香氏先祖查开祥的故事来自香氏族谱的记载和香氏后人的世代口传。虽然花了7年时间去研究和考证,但香少峰对其先祖为何未被史书记载的疑惑一直存在。
查开祥的坟墓安葬在村头村,其墓碑上的碑文显示,距今最近的一次修葺是在清朝康熙四十六年,碑文上刻写有“查开祥”的名字。而在2007年的祭祖活动上,族人对坟墓进行了新的修葺,他们发现,在墓碑后面还藏着另一块墓碑。碑文显示,这块新发现的墓碑是在明朝宣德六年时所立。令香少峰感到迷惑的是,这块明朝时的墓碑上只写有“先祖”的字样,而不见“查开祥”的名字。
在《香氏宗谱》中,有一段查开祥临终留言的记述:“终身耻言仕进,以孝弟忠信之家法,以读书耕织为本业。偶闻人说宋兴亡事辄潜然出涕。”查开祥回想起自己落魄至横沥的经历,感慨自己做了那么大的官,还曾舍命保护南宋皇朝,但最终因为没有在南宋灭亡时舍身取义,而落得“苟且偷生”的下场。香少峰认为,在封建帝制时代,在皇朝更迭的时候,前朝臣子只有与自己的“国家”共存亡才是“忠义”之举,才是“忠臣”所为。他推测,这或许是查开祥尽管与文天祥、陆秀夫等做了同样的事情,但却被历史遗漏的原因所在。
《香氏宗谱》或许是对南宋历史的一个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