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意思是对于国家能够勤勤恳恳,对于家庭能够勤俭持家。父亲的一生,无论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对工作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当年,共大县分校(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前身)地处一个偏僻乡的深山沟里,环境极为恶劣,条件极为艰苦,学校面貌称得上是“一穷二白”,师生过着盐水拌饭的生活,学校面临关门的境地,县委、县政府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安排父亲担任书记和校长的。父亲深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上任就着手采取了一些改变学校面貌的办法和措施。如父亲下的第一步棋就是亲自挂帅,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创业,大力发展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产业。事实说明,父亲的思路是正确和有效的。不久,学校步出了困境,且越办越活,越办越好,成了当时同类学校的典范。也就是因为父亲工作出色、成绩优异,四年后得到了县委的破格提拔重用。父亲调任他职时,学校财务账上盈余资金几十万元,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以说,父亲的这一代是“生不逢时”的一代,人生的最宝贵年华都是在讲奉献中度过的。工作上,父亲一生都是以高标准要求,而在生活上却向低标准看齐。父亲常常给我们讲家族历史,讲我们的祖辈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成家立业,并教育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那些年,由于家庭劳力少、小孩又小,就是到做了乡镇党委书记和局长后,父亲也还要利用假期回家里从事生产活动。这些年,虽然家庭条件有所好转,但父亲依然保持着生活简朴的本色。如父亲在穿着方面,最讲究的是实惠、得体和舒适,对诸如衣着的产地、牌子等却很少注重。有一次,父亲和母亲一同上街在一家服装店看到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一问价要几百元,就没舍得买。母亲说,只要喜欢就买,别在乎那几百块钱。后来为了这件衣服,父亲还专门去了几次那家店,但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有买成。不仅如此,就是平时子女给他买的衣物,他也放在衣柜很少穿。父亲去世后,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有些衣物竟全封未动,有些也只穿过一两次。现在回想起来,还心如刀绞,泪水止不住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