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成昌富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河北承德
别名:无
职业:残废军人(二等乙)
生辰: 1924
出生地点: 隆化县玉皇庙村
忌日:1972-10
安葬地点:玉皇庙村丁家窝铺
1924年生人,1948年参加八路军,当年在江西婺源四海野战场负伤,至左臂截肢。复原回乡后,身残志不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多次出席热河省表彰大会,先后获省、市、县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称号;曾任玉皇庙村贫协主席,协助生产队队长、会计工作;为度过建国初期生活困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刨(种)小片荒、拉木梳,做木活,尽最大努力,不让孩子们挨饿。终因积劳成疾,加之身体残疾,不幸于1972年10月患脑淤血抢救无效,过早的离开了我们。
姓名:宋月英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河北承德
别名:无
职业:农民
生辰: 1926-02-19
出生地点: 玉皇庙村宋家窝铺
忌日:2000-07
安葬地点:玉皇庙村丁家窝铺
母亲是旧社会千千万万受压迫、受奴役劳动妇女的代表,更是新中国勤劳、聪慧、开明、胸有大爱的新型女性的典型。母亲生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旧中国,娘家兄弟姐妹众多(8人),靠给人种租子地维持生计,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减轻娘家负担,还不到10岁就被买到我们成家做了童养媳。小小年纪就不仅要承担起每天伺候公婆的重担,还要听任大姑、小叔的驱使,好在母亲心灵手巧,善解人意,又能任劳任怨,所以和这个大家庭的关系还算处理的和谐美满。后来,父亲参军,战斗负伤,落下残疾。复员回乡后,母亲更是毫无怨言的照顾父亲,养育子女,勤俭持家。在“三年困难”的特殊时期,父母相依为命,标着膀子开荒种地,每天从地里回到家里,父亲还能休息一会儿,母亲则要做饭、喂猪、照顾我们;吃完饭马上又要随父亲下地干活,一会儿也休息不上。至于吃的,则要先照顾父亲吃好,再千方百计让我们吃饱,最后才是自己马马虎虎凑和一顿。就这样,母亲干在前,吃在后,克勤克俭,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兄弟姐妹7人拉扯大,更在父亲去世后,给我们尚未成家的4个兄弟1个妹妹成了家。母亲善于废物利用,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买布做衣服被褥要布票,我们家人多布票不够用,母亲就把大人穿破了的衣服,盖破了的被子改小,让小一点的继续穿用。记得母亲还用化肥袋子,给我们做衬衫穿。在我的印象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从母亲手里丢弃的,就连旧布条、废布角也能在母亲手里变废为宝——积攒起来,洗净晾干,打成硬布板儿(方言:胳膊),留着做鞋用。我在结婚前,从没卖过鞋,都是穿母亲亲手做的布鞋:棉鞋、单鞋、紧扣的、方口的,穿着舒适,结实。母亲没有念过书,对读书识字受教育却非常重视。解放初,母亲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识字班,尽管不能踏踏实实的在识字班里读书识字,却比整天泡在识字班里的人识字还多;有时父亲读老书有念不下来的时候,坐在一旁做针线活的母亲竟能帮着顺下来;对于子女上学读书,只要不是自己不愿意念,母亲都尽全力支持。母亲开明大度,母亲仁慈悲悯。母亲向千千万万母亲一样,辛辛苦苦把子女们拉扯大,培养成人,当子女们一个一个离开自己,留给自己的是无尽的孤独和思念,但却把孤独和思念藏在自己的心里,从不向儿女们流露。母亲是在劳作中突然离世的,就像他自己生前说过的那样:真到了那天,要死就干脆点,自己少受点罪,也别拖累儿女们……。母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