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林金应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福建莆田
别名:金应诺(音nuo)
职业:农民
生辰: 1920-12-28
出生地点: 霞皋村
忌日:1970-01-30
安葬地点:虎头山(霞皋竹林寺对面500米)
林金应,1920年12月28日出生在莆田霞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念过一年私塾,抗日战争爆发时(17岁)被推选当甲长,帮助地下抗日活动。次年(18岁)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与连长逃离军队,为连长挑孩子,一路讨饭回家,年轻时从事农活,抬轿,又先后在霞皋、涵江等地蔗糖坊和榨油坊干过砍甘蔗,榨油等体力劳动活。1950年5月任霞皋乡副乡长,(后调往区政府,妻阻拦未遂)。历任莆田县人民代表。 1965年,福建省政府为了开发黄坑镇(那里属于建阳、武夷山和邵武三县交界,两省[江西福建]相邻,解放前因为土匪活动频繁和多年战乱,致地广人稀),和为了缓解莆田人多地少矛盾,号召移民。林金应一为带头响应号召,二为缓解家庭困难(清官多为贫困)移民建阳,先后继任人民代表和塘头大队长等职。 林金应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在担任村父母官期间,一心一意为村民建设日夜辛劳,一次他在生产队队址扩建时手受伤,血流不止,但包扎后仍然坚持回到现场。他勤俭朴素,在担任领导期间坚持廉政为民,困难时期宁肯自己受饿得了水肿病也不占用公家一厘,晚上外出开会半夜回家肚子饿没东西吃,只有啃咸菜萝卜吃。 作为人大代表,他对人民事业忠心耿耿,为人民的疾苦关心备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夕,正值四清运动期间,他以人民代表身份就落实政府移民政策问题向公社党委提意见,当时就被修养不良的当权派视为异己分子。 1965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原来的四清工作队转入文革领导。文革一开始父亲就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正直不阿的父亲坚信为了人民而提意见是无罪的,他要将真理坚持到底。大约不到一年时间,父亲现行反革命罪的冤案就得到平反了。 历经苦难的人深知国家强大的重要,所以他先后送三个儿子去部队,保家卫国。孩子在他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个个在部队都是五好战士,老二还被提拔为事务长。三个孩子回地方后个个工作优秀,其中老大老二担任企业和政府的科级职务,老三在企业担任技师。 他一生为人善良、正值、公道,不管是在霞皋老家或是移民到黄坑塘头任职,都给村民留下良好的口碑。至今幸存的老者只要一提起林金应,都会翘起拇指赞誉不绝。 1970年1月30日因患食道癌病医治无效而英年早逝,享年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