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卫商鞅
性别:男
民族:华夏-汉族
籍贯:今河南安阳市
别名:卫鞅、商君、公孙鞅
职业:变革者
生辰: 公元前395-01-01
出生地点: 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
忌日:公元前338-01-01
安葬地点:秦国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意,也就没有照做了。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商鞅四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四种君主之策。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强国之道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主要有下列几点: ⒈颁布法律,制定什伍连坐制度,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增加了连坐法。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告发,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客舍收留无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 ⒉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 2上造 3簪袅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长 11右庶长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 17驷车 18大庶长 19关内侯 20列侯 。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规定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意思是尽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 ⒋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 ⒌改法为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 ⒍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不赦不宥。主张凡是有罪者皆应受罚。 ⒎鼓励告奸 ⒏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规定除国君外的嫡系以外的宗室,没有军功就取消其贵族身份。 ⒐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⒑统一度量衡。 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主要有下点: ⒈“开阡陌封疆”。破除过去每一亩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来的“百步为亩”,开拓为240步为一亩,重新设置“阡陌”和“封疆”。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 ⒉普遍推行县制。把秦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 变法成功的原因 主要还是任何深刻彻底的变法无不是从积贫积弱之国开始。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四、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变法结果 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是秦惠文王不废新法的原因。同时,商鞅变法也确立了封建社会地主以占有土地的方式拍剥削农民的生产方式。在这次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君也就成为了秦国的最大的地主,秦惠文王本人也从奴隶主转型为地主,这也是秦惠文王没有废除商鞅法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年犹得秦政法。”同时也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这是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影响。 商鞅变法贡献 商鞅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上,其次是军事上。 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由新兴的封建制取代腐朽的奴隶制的变革时代。当时周室衰微,诸侯互相攻伐,斗争非常激烈,谁想立于不败之地,谁就得寻求自强的途径。前361年,秦孝公为改革秦国的落后局面而下求贤令,这就给踌躇满志的商鞅绝好的机会。到秦国后,商鞅向秦孝公进说“强国之术”,孝公大为赞赏,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个体小农经济。这些改革,消弱了旧贵族势力,迅速地发展了经济,使落后的秦国日益富强起来。10年之后,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赶上或超过了东方六国,一跃而为头等强国。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积极地进行东进的战略准备,被升任为大良造(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的内容是:普遍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烧诗书,禁游学,加强思想统治。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的变法再次得以顺利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秦国更加国富民强。李斯曾评价商鞅的变法,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王安石《商鞅》一诗中写道:“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不仅有突出的政治才干,而且有霏凡的军事才能。前340年,商鞅率秦军攻魏国西部边境,双方势均力敌,秦很难迅速取胜,商鞅就写信给魏公子,假意与魏公子言旧,约公子饮酒会盟,魏公子毫不怀疑,如约而来,恰好就中了商鞅的埋伏,魏军大败,迫使魏国归还了过去从秦国掠去的河西之地,解除了魏对秦的威胁。为此,商鞅得到了於、商的封地15个城邑,号为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