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免费创建纪念馆】 | 咨询客服 | 帮助

爸爸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们

地址:https://jinian.zupulu.com/memorial/?mid=348554 [邀请亲友祭拜] [收藏]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本馆] [将本馆转载至我的博客或论坛]
本馆馆号:348554号  [左邻] [右舍]  本馆公共帐户余额:530 铜板 [给本馆赠送铜板] [申请成为本馆亲友]该馆亲情指数为二级,馆内祭拜用品价格正享受九折优惠。等级越高,优惠越多。 微信扫码纪念
本馆由[张国良]于2017年 04月 01日创建    馆长:[张国良]  管理员:暂无

【生平介绍】

姓名:吉德才
性别:
民族:汉族
籍贯:河南方城
别名:
职业:教师
生辰: 1921-01-11
出生地点: 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大关村
忌日:2004-02-11
安葬地点:方城县四里店乡王三沟村头道沟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2004离世,享年八十四岁,在他离开的至今的日子里,总时时记起他的音容笑貌,前几天翻看他老人家留下的美术教材,突然间眼前一亮,发现教材贴一张他青年时的照片,(因为父亲有三个儿子,我最小,按年龄推算我是在父亲四十六岁才出生,因此在我们记忆中父亲就是五十岁的模样,就是我最年轻的父亲) 照片已经发黄,还是拼贴在一起的,但是它仍透着父亲青年时的英俊,戴着水晶眼镜,眉宇间充满着自信,身着青年装,上面的囗袋别着钢笔,俨然一个标准的年轻有为的知识青年,原来我的父亲年轻时是如此的帅啊! 父亲青年时代是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当时国家危难,日寇入侵。在这种形势下,驱逐倭寇,救亡图存成为进步青年的重要使命,当时南召的现代中学成为宣传抗日,培养抗日干部的重要场所。当时父亲与袁宝华先生等 进步青年在此学习,后来战干团(抗战时期干部训练团)的重要成员,为抗日救亡,打击日寇奔走吶喊…… 解放后父亲从事教育工作,在陌背完校工作,恪尽职守,教书育人,成绩斐然深受当地人民好评。然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反右的扩大化造成全国无数的冤、假、错案,致使父亲蒙冤下放农村。 在父亲蒙冤的日子里,他没有消沉,始终相信我们的党,坚信乌云不会永远遮住太阳。在长达二十年的农村蒙冤期间,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中药知识,像《医宗金鉴》、《黃帝内经》丶《本草纲木》等药典书籍进行研读。整理成《常用中草药手册》《常用中草药药方》等 。并采集了数百种中草药,洗净晒干进行炮制分类保存,方圆百里的百姓生病,让他诊断一下,给些中草药,回去煎服,药到病除,分文不取……漫长的二十年就是这样度过的。 是的,乌云遮不住太阳,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拨乱翻正,对文革期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父亲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恢复工作后,父亲仍从事教育工作,在当时师资奇缺的情况下学校要开英语课可以说是一项登月工程,怎么办?当时五十多岁的父亲勇挑重担,破天荒地当了全校的英语老师,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晚上学习到十一点多,早上三点多起床学习,一方面利用工具书,另一方面利用收音机,从零开始边学边教一致教到初中三年级,对于一个没有基础的五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没有坚強的毅力是无法做到的……   父亲退休后仍不忘为党工作,当时正值村镇规划进入攻坚阶段。测绘人才奇缺,于是父亲挂起了这场战争的帅印,跋山涉水进行测量收集资料,在父亲及团队的努力下我们乡镇的村镇规划建设提前完成任务,受到县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父亲离我们而去了,亦是永远的离去了,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拥抱生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有一颗爱国之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坚强的意志,时刻不要忘记学习,时刻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是这种精神财富永远的激励着他的子孙们坚定的前行。

【生平介绍】

姓名:赵一先
性别:
民族:汉族
籍贯:河南方城
别名:
职业:农民
生辰: 1924-08-06
出生地点: 南召县皇后乡皇后村田坝组
忌日:1999-05-15
安葬地点:方城县四里店乡王三沟村头道沟

  母亲 我的母亲于一九九九年离世,距今有十九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十九年间,思念母亲的苦痛时时压在我的心头。母亲生前最不喜欢照像,每次照像她都不照,我们也没办法,唯一的一次就是办身份证,因此身份证就是唯一的纪念,然而母亲走后这唯一的身份证也放丟了,这就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幸尔,前几天在翻看父亲留下来的美术教材时发现他老人家母亲的素描,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年轻的母亲正在全神的做针线活,就在这一瞬见父亲用速写的方法刻画下来,成了我们可以永久怀念的瞬见。看着这张珍贵的图片,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慢慢地连成线,最后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我的母亲是一位对爱情忠贞,对家庭负责的母亲,在那个跌荡起伏的年代,在丈夫遭遇磨难的岁月里,有多少女人选择了逃避,然而在父亲蒙冤下放农村二十年的岁月里,母亲不离不弃,忍辱负重给父亲以精神支持,勇担家庭的责任,在母亲的支持下他们共渡难关,二十年后父亲平反昭雪,我们家庭维系完整,我们才有今日。 我的母亲是一位最勤劳节俭的母亲。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父亲的蒙冤下放对我们家庭来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维持家庭的生计成了天大的问题,怎么办?父亲沒了收入,回来务农,收入徽薄,上边有七十多岁的祖母,下边有我们弟兄三个,无论如何也得生存下去,为补贴家用母亲和父亲一样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除此之外还要料理家务。 在我的记忆中,晚上母亲纺线时我坐在旁边,在昏暗的油灯下纺出的棉线从棉花条中抽出,我总觉得不是纺出的而是里面有现成的线贮存在里面,看着看着我就睡着了,当我半夜醒来母亲还在那里纺线……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发现母亲没有纺线,我认为她在睡觉呢,原来她又出去搂叶子了(用树上落下的叶子作烧饭的柴火) 饥荒年月的农村就是这样,瓜菜半年粮,红薯是主要的过冬粮食,红薯叶子也是充饥的主要原料,记得在那年月下霜之前母在把红薯地里的叶子采下来,晒干用红薯秧编成网状装起来好像篓一样,常常要装好几个这样的菜篓。在母亲的操持下我的全家总算渡过了那饥荒之年。 我的母亲是一位最具孝心的母亲。在我的父辈中有伯伯和父亲弟兄两个,祖父英年早逝,祖母含辛茹苦把伯伯、父亲和姑姑一手拉扯大,祖母由我们赡养,她从未和祖母红过脸,做好饭第一碗饭是祖母的,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祖母度过了她幸福的晚年,方圆的邻居都夸母亲是个孝顺媳妇。 母亲最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在那个温饱难保障的年代要想让三个孩子都上学是件挺不容易做到的事情,然而在父母亲的艰难的坚持下我们弟兄三个都在上学,而且一直坚持下来,总算学有所成,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母亲总是不让我们干活,抽出空来让我们学习,如果沒有母亲的无私的付出哪有我们的今天…... 母亲走了,我无以为报,唯有写一点东西以寄托思念,以此献给天下为儿女无私付出的母亲们。

赵一先

赵一先

1924-1999
河南方城
吉德才

吉德才

1921-2004
河南方城



族谱录纪念网香火最旺推荐纪念馆优秀祭文纪念论坛帮助中心投诉举报免费创建纪念馆

欢迎加入族谱录纪念网QQ群进行交流或咨询问题,族谱录纪念网QQ群号:798385526    微信祭奠公众号:yunjinian2016   微信客服:yjinian

Copyright © 2005-2025 zupu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族谱录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聂本勇律师

族谱录 · 百家姓 · 网上纪念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