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彭金城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涪陵
别名:彭德坤
职业:农民
生辰: 1909-04-18
出生地点: 四川涪陵
忌日:1961-02-27
安葬地点:四川涪陵世忠大庙村块家场
彭公讳德坤老大人 生平 彭公德坤,别号金城,以号名世,生于1909年岁次己酉四月十八,亡于1961年2月,享年53岁。彭公一生辛劳简朴,持家有道。性格豁达开朗,待人诚恳友善。孝敬长辈,爱护兄弟姊妹和子女。得到乡邻赞赏和族亲景仰。 彭公出生在四川涪陵百胜,他生命中的最后20余年的生活地是在百家场南1里许的陈家沟之邻堰塘湾。他老人家常说:“我们姓彭的是‘螃开’(螃蟹),生活在堰塘湾里硬是安逸得很!”的确,从落户堰塘湾后,家道回升,兴旺发达,直达殷实小康,与此说似乎真有一点关系?其实,主要的还是和他老人家的勤劳奋斗分不开的。 彭公的父亲去世时,他才只是14岁的少年!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当时家有人五口:母亲、比他小9岁的弟弟、小6岁的大妹妹,还有一个小妹妹刚出生不久。去犁田,犁头比他人还高。两个妹妹从小长大直到成人出嫁,弟弟在20岁时急病故亡,弟、妹三人都是由他当哥哥的像父亲一样带养大了的。 他对母亲杨老孺人是特别的孝顺,有了好吃的,都是必定先给母亲享用。因为母亲的牙不好。他就专门给她配制了一个小铜罐,在煮饭的同时,在灶膛内煨制又香又软的铜罐饭。就是在后来家境好转、吃穿不愁的年月里,也是这样给母亲开小灶。 彭公本来在16岁(1926)时就和比他大三岁的况老孺人结婚了,但他们一直等到了1932年,才开始生育子女,因为这时最小的在1923年出生的妹妹已经满9岁了。持家有道,克勤克俭,在这里可以说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彭公对人亲和善良,乡邻亲友来借钱粮及其他物品,他总是有求必应。对比自己贫困的人群,同情关爱。有叫花子临门,他总是将饭菜舀一大碗,叫上年幼的子女给讨饭者端过去,不知这是有意对子女进行爱心教育,还是希望子女去接受他人的祝福,将来的前程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想必是二者盖皆有之吧!每年春节前,还要蒸许多的米面粑粑,以便在春节期间散发给讨饭的流浪者。 在三、四十年代,家中曾经遭遇过一次“弯二”(劫匪)的抢劫,一个个劫匪,有的蒙面,只露眼睛和鼻子,有的满脸用锅底灰抹得黢黑。他们拉走了猪牛,搬走了米粮。唯独对才割制的一大砣鸦片(那时此地此物是作为农作物正常种植的)不见踪影。彭公经受了烙、烧、吊、打等等酷刑而不吐,以落痛终身的代价保住了一家后来生活的希望。随后就搬家,来到了堰塘湾,租了地主况明谷的30担田地和五间房屋,定居了下来,直到解放。 因为原来租佃这份田土房屋的王姓农民是当的甲长,接替这苦差事就成了租佃这份田地的必须条件。但是彭公确实只是做庄稼的一把好手,不是很适合做这差事的人,只三年的时间,就撤换掉了。 彭公做的庄稼,高要比别人的高,颜色也比别人的绿,收成当然也要比别人的多。他经常说:要想庄稼好,肥料不可少!肥料的主要来源就是养猪。而猪多了,饲料就是问题了,不喂粮食吧,猪不会肥,猪粪的肥力也不够。喂粮食吧,那是人吃的东西,怎么舍得喂它呢?于是,彭公就搞起了推粉的副业。把豌豆、胡豆提炼出淀粉做成粉条,剩下的粉渣就是猪的饲料了。这样一来除了地里的农活外,彭公还必须每逢2、5、8都去场上的集市中收购豌、胡豆,每天早晨4点左右就起床去磨粉浆,每20来天就要把得到的淀粉加工成粉条。粉条干后再挑到涪陵城里交售给有关部门。而每天那些豆子、提炼出来的淀粉都要进行多次地浸泡、沉淀、换水。这大量的用水还要一挑一挑去水井中挑来。彭公几十年来为了家庭、为了后人而付出的苦和累确实是一言难尽的。 彭公对地里的庄稼一直都是精耕细作的,特别在1954年前后,他种植的“抱生谷”(即“再生稻”)获得高产。事迹还被登载在涪陵《群众报》上彰扬。 彭公对子女非常关怀爱护,从来不轻易打骂孩子,尤其是身体有疾的子女,更是能够特别得到他的厚爱。 彭公因为长期体力的透支,加上劫匪的火烙吊打落下的病根,烟、酒二物对他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为了给上初中的二子筹集学费,他硬是强断了此二物。在烟瘾实在熬不过的时候,就捡拾地下别人扔下的烟头,集烟丝重新裹成纸烟解瘾。 由于长期的营养奇缺,在1961年的二月,彭公终于倒下了,倒在了困难时期即将结束的门槛上!凄凄惨惨戚戚!
姓名:况家碧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涪陵
别名:
职业:农民
生辰: 1906-10-29
出生地点: 四川涪陵
忌日:1961-03-01
安葬地点:涪陵百胜陈家沟堰塘湾对门狮子嘴
彭母况氏家碧老孺人 生平 况老孺人生于1906年农历十月廿九,1961年3月馑于灾荒年月即将结束的门槛时期,享年56岁。 况老孺人在16岁时就嫁到彭公家,与彭公共同承担起了一家生活的重担。 况老孺人和彭公共生育子女11人,抚养大6人。到目前还有5人在世。 况老孺人心灵手巧,是缝纫的高手,许多亲友和乡邻的衣服和鞋子都是由她一针一线地来完成。人缘和口碑是相当的好。 况老孺人还非常长于民间纸扎工艺花卉图案,人们的婚丧嫁娶的重要场合,都要来请她去。她的剪纸、扎花,特别是绣花,人们的评价是活灵活现的,鸟就像要飞,花就像闻到了香味。二子长大能够从事美术工作,就是因为童年受母亲熏陶,耳濡目染的结果。 在她生命的最后的艰难岁月,分别给未成年的二子、三子、四子各做了4双非常结实的布鞋!在那样的时刻,那是一件多么巨大的工程?并且给每一个人一一交代,哪双先穿,哪双后穿!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爱! 母亲大人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