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们的母校人大附中60周年校庆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结识了校庆办主任胡展翅老师。胡老师作为物理老师一直想给学生开设拆解自行车的课程,希望能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由于始终找不到可以兼顾讲授与实际操作的老师而未能如愿,当胡老师得知我有机械专业背景后,便急切地邀请我去讲选修课。于我而言,如仅仅是培养会修理自行车的修车匠无疑胜任有余,但是,我的目标是要在人大附中这个平台上,以自行车为载体,给这些“别人家的孩子”讲“动手动脑学创造”,让学生们从小知道什么是创造、创新,争取成为未来的发明家。这个想法和胡老师一拍即合,于是,2010年秋季新学年始,人大附中150多门选修课之外,又诞生了一门全新的素质教育选修课——“自行车与物理中的创造发明”。
有意思的是,人大附中开设的全部选修课由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校园网自主选择,选修课按照课程名称第一个字以英文字母顺序排序,此规则之下,“自行车与物理中的创造发明”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除了大多数学生是喜欢动手动脑选了我们的课,但也出现过有的学生没选上心仪的课程无意中看到我们这门课,误打误撞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课程开设之后,取得良好的效果,北京青年报自2011年开始三次整版刊发选修课的文章,课程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十多年前在应试教育充斥社会之时,选修课的外宣对推动素质教育产生不小的影响。课程在海淀区获一等奖、北京市获二等奖。实践证明选修课以“动手动脑学创造,好奇质疑提问题”为切入点,对于开发学生思维和创新潜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9年4月我们正在四川达州万源中学义教,时任达州市开江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杨爱轩先生热诚邀请我们到开江的几所学校参观考察,正是这次开江之行为我们选定开江中学实验学校作为开江义教选修课落地学校提供了最有力的帮助和支撑。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历年来参加高考的学子都承受着升学竞争的巨大压力,几乎所有中学都围绕如何提高高考成绩这个中心任务来设计教学计划,学生们也是一心为进入好的高中而努力拼搏。在开江,开江中学即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庆典,而能够跻身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重点学校无疑是学生们心中的理想,当下的开江中学实验学校则是在百年开中老校址上的初中部。面对刚刚入学月余的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的学习方式,又未掌握中学的学习方法,怎样引导他们学习一种完全陌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怎样启发他们关注思维方法的学习?怎样引导他们发现、发掘自身的潜能?怎样指导他们走上创新之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更困难的是学校从来没有开设过选修课,一个全新的课程,一个全新的理念,一个全新的团队,将会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尚不可预知。
2019年10月,“动手动脑学创造”选修课如期开课了,随之而来的是老师和学生家长如同梦幻般的疑惑,私底下大家都在议论,“什么课竟然不收费?”“是不是为了课后推销教材?”“选修课是什么课?能提高中考成绩吗?”参加第一期选修课的是初二A班的拔尖学生,每个班分派2个名额,其中绝大多数被通知来上课的学生都是不情愿的,因为会占用吃饭、做作业、自由活动的时间。几堂课后,我们看到了这些“被上课”的学生的变化:为了不迟到,他们一下课就从初一楼往红光楼五层楼上的选修课教室跑,一个个红头涨脸喘着粗气出现在教室门口,一种从未有过的积极、主动、自觉在选修课堂成为一种风气,那种跃跃欲试的自信与淡定显现在学生们的脸上。当然,遇到困难时的沮丧与无奈也是在所难免的,毕竟拆装一辆自行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被问到的所有老师没有一个人独立完成过拆装自行车,可见学生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一共开办三期选修课,参加的学生总共才66人,最为可贵的是,在他们当中,有名列全初一年级1 300余名学生中考试成绩前200名的若干学生,也有考试成绩暂时在最后100名的几位学生,课堂上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那种内心不服输的劲头激发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释放出自身内在的潜能,最终靠团队的力量取得了好成绩。同学们的感想里字里行间的共同感受是:10次选修课怎么一下就结束了?!留在他们心中的是在选修课上得到的难忘收获:
1. 怎样与人合作。未来社会中无论工作科研都更重视合作。
2. 怎样履行义务。各司其职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态度。
3. 怎样承担责任。团队无论出现什么新情况都要努力完成。
4. 怎样学会担当。无论顺利困难甚至失败都敢于担起责任。
5. 怎样学会包容。操作中要相互理解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6. 怎样荣辱与共。既然选择了团队就要忠诚于服务于团队。
7. 怎样对待学习。巩固学习成果必须要有不断重复的过程。
8. 怎样创造发明。创造是一种组合,要从身边的改进开始。
9. 怎样提高素质。提高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众多综合能力。
10. 怎样面对考试。把不断超越自我作为检验学习效果标准。
三期选修课,共有来自开江不同中小学校的17名老师共同参与,他们要同台挑战初一、初二的学生们,或者说是接受学生们的挑战,应该说是有一定压力的,特别是几位女老师从来没有这种手工操作的经历,而且由于学生们不服气的抱怨“我们没有手机拍照拆车过程!”最终,师生都统一在只能用纸和笔做记录的课堂上。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参课老师们从活跃而高效的课堂氛围和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与开江中学实验学校2019级初一18班的50多名学生的相遇只能用缘分来解释,更是班主任吴向阳老师的真诚感动了我们。第一次讲座时,50多名家长和学生挤坐在一个个小课桌后面,他们真挚而热切的目光让我们觉得应该尽己所能多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把为人大附中早培班开设的研修课程“智慧吧”进行了压缩,讲给求知欲极强的18班同学,开诚布公地告诉同学们:1.选择了“智慧吧”,就是选择了创新与发明。创造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非常有益有趣的事,但是,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能从中受益,并获益终身。2.要通过动手调动思维。心灵未必手巧,手巧一定心灵。每位同学都会因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而感到自豪。3.激发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创新,不再是一味的模仿与拷贝他人的经验,从而实践通过多种角度去理解、分析、解决遇到的难题,逐渐建立起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让同学们意识到自信来源于遇到问题时有更多的解决方法,而方法来源于若干的创意。短短的5次选修课,带给学生们的是“好奇质疑提问题,动手动脑学创造”的理念,许多同学表示从此喜欢创新、关注创新并期待尝试创新。此外,还专门举办了一次“义工义教故事分享会”。
选修课从2010年的人大附中到2019年的开江实验学校,十年磨一课,我们始终秉承着“教学相长,常教常新”的理念,并深切感悟到:“有教无类”是前人追求的广义教育公平理念;而“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常教常新”则是践行教育应追求的较高境界;“学有己长,各得其所”不仅仅是对学生们探索掌握学习方法的期望与要求,更是为人师者须臾不能忘记并应终其一生的追求。——这是我们心目中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应遵循和努力践行的创新准则。
疫情泛,义教断,未尽愿,留书卷,致事年,记为念。
朱辰 张力平
202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