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继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炫英靜天 于2020-04-09 19:37:39发表
刘平继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9年初,在泾中地下党的指引下,刘平继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以自己良好的美术素养和突出的革命表现免试进了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前身)美术系。在这所艺术殿堂里学习了近5年,系统学习了绘画艺术,学习了革命理论。在此期间,他开始发表书画作品,曾被评为全学院和美术系的模范学员。
1953年,作为西北艺术学院首届毕业生的刘平继邦,由于在玉门实习时认识的写过《王贵与李香香》名篇的大诗人李季的招引,他兴致勃勃,断然西行,奔向瀚海,投身玉门的怀抱。从此,他把美丽的青春之梦播进茫茫大漠,转眼度过了24个春秋……他先被分配在玉门《石油工人报》当美术编辑,第一次发表的作品是速写《原油东运的浩荡车队》,第一次获奖的作品是连环画《手套的故事》(荣获甘肃省1955年美展优秀奖)。
1957年以后,刘平继邦开始遭殃。在那个心灵被扭曲的年代,敢于说真话、敢于直面人生的人,就必然难逃劫难的魔杖,刘平继邦自不例外。令人侥幸的是,他的“右派”帽子没被戴在头上,而是被“提在手里”。从此,他离开了报社,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10年采油和5年种地的“改造”生活。
更值得庆幸的是,他在大学时代的同窗学友吴梅萍,同他结下了始终不渝的恋情。毕业后,她因成绩优异留校当了素描教员。1954年,他投奔玉门,她也来到这“风吹石头跑”的茫茫戈壁,夫妻双双在这里携手度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为了他的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专业;为了他的事业,她包揽了全部家务,可她还一直负责着某文化单位的工作;为了不使他在痛苦中消沉,她始终奉献给他的是信任、支持和牺牲。回忆如烟往事,刘平继邦的眼睛都湿润了。他的日记中深情地吐露:“‘文革’10年,家未破,人未亡,皆妻子梅萍所赐也……”
1978年春暖华人,刘平继邦得以彻底昭雪,重新回到党的怀抱;1981年,离别西安近30年的他,又重回古都长安。
在故乡,刘平继邦身怀报国的磨杵之志,卧薪尝胆,长年练笔。他上追秦汉,意匠石门;下窥唐宋,书入颜柳;或真或草或隶或篆皆成自家风貌。他在玉门的沙滩、雪地和加热炉的草棚里练,在咸阳的防震棚里练,在厂工会办公室的水泥地板上练,在西安书房的大画案上练……在苦练中“衣带渐宽终不悔”,情愿“为伊消得人憔悴”。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他终于掌握了熟练的书法技艺:其楷书古朴遒劲,沧桑有力,真好似黄帝陵前的古柏,透过那如盖的枝叶,能看见书家那凛然浩气和铮铮铁骨;其草书犹如骏马越涧,嘶鸣奋腾;其行书犹如行云流水,自然舒畅;其隶书则像美女亭亭玉立,仙姿绰约;最是其狂草叱咤风云,力有万钧……绽发出清新、洒脱、精美的艺术魅力。
我的一位书家朋友这样说:“写书一体易,写诸体难,五体更难。刘平继邦则做到了五体精通,熟练驾驭,这是他一生练笔,勤奋耕耘的结果。”
刘平继邦被血与泪浇灌出来的花环簇拥着——
1986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周恩来诗选五体字帖》。不久,他两次在咸阳和西安举办个人书画展取得成功,展出作品数百幅,许多书画精品被国内外收藏。
80年代,他先后为玉门、黄陵、宁夏青铜峡等地书写碑文数十通,他用楷书写的自己的76行五言长诗《黄帝功德赞》(八条屏)被镌碑立于黄帝陵碑廊之中,其笔力遒劲,庄重隽永,颇受海内外游客的好评。但真正的刘平继邦是巨笔巨书。在华人当代的巨书领域里,不断探索巨书的书家时有出现,但很少能有人像刘平继邦先生那样在短短的6年间竟涉事巨书20次之多。刘平继邦第一次公开作巨书表演是在1983年,他在西安止园饭店召开的毛笔鉴定会上写下巨书“墨海笔王”;最成功的是1985年在黄陵清明祭祖活动中书写的“古柏长青”和在陕西国际旅游活动开幕式上所书的“华人腾龙”;最让他感慨的是1987年他平反后第一次回到“第二故乡”玉门,写下了巨书“东山再起”和“再现青春”;影响最大的是1989年“西安月”活动在香港开幕时所作的“繁荣清泰”、“云程万里”、“港九美如画”等一系列极为壮观的巨书表演。立时,他一下成了新闻人物,香港《大公报》等10余家报刊及电视台竞相报道,称赞其巨书表演为“当代华人一绝,令人耳目一新”。
为了总结涉事巨书的实践经验,形成系统的巨书理论以启迪新秀,刘平继邦1989年发表了专著《巨书论》,系统地总结了华人巨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引起书法界的普遍重视,填补了巨书理论上的空白。
1984年,刘平继邦应邀监制特大巨笔“唐都笔王”。其头号巨笔长2.3米,重17市斤,被笔厂命名为“唐都笔王”,被列为1984年“陕西之最”,并作为“文房四宝”珍品在北京和香港相继展出,得到内行专家的肯定和赞许,引起了轰动。结果,“唐都笔王”从此竟成了刘平继邦先生的雅号。1986年,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参观完刘平继邦的书展后,欣然挥笔写下“唐都笔王,泾阳卧龙”这样八个大字。只为贾大作家的这一题词,直使得“唐都笔王”这一大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在血与泪的泥沼中绽出的艳丽花环,终于戴上了刘平继邦染霜的头顶!
1986年,刘平继邦从陕西国画院离休,离而不休,耕耘不辍,在书画艺术上继续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
1990年盛夏,应印度华侨佛教总会之邀,刘平继邦为加尔各答玄奘纪念堂书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法师小传》等数千字的长篇译文,得到印度佛教总会的高度赞许。为了答谢刘平继邦对中印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印度佛教界正式邀请刘平继邦夫妇于1991年玄奘法师纪念堂开光盛典之际莅临加尔各答进行访问。
1993年元月,他又在《艺术界》发表了《书意·禅意与意象》的巨书论文,就巨书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1995年,他与夫人吴梅萍联合研制的《微型山水画》终获成功,他们还以此印制了《小山水袖珍年历》;1997年7月,他荣获《香港回归全国书画精英邀请展》交流金奖;1998年,《长江日报》刊发了姚金泉撰写的介绍刘平继邦的《唐都笔王》一文;2000年,他精心为大慈恩寺书写了《大唐三藏圣序》及《玄奘法师小传》;2001年,他应邀赴内蒙参加《西部大开发书画联展》;2002年,他的《黄帝功德赞》一文收入《炎黄汇典》,诗六首入编《中华当代绝句选》;2003年,他荣获“桂冠诗词艺术家”称号;2004年,他得以旅行欧洲,周游西欧九国;2005年,他又获“首届国学创新优秀成果金杯奖”……
这,便是刘平继邦,一个普普通通的刘平继邦,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刘平继邦,一个勤于探索敢于追求勇于攀登巨书高峰的刘平继邦!自从认识刘老16年来,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组织让他参加的书画活动有十几次之多,但于我印象至深的是1994年8月的南国之行。当时,经我组织的陕西著名书画家何明翰、高民生、戴畅、陈默、张化洲和刘平继邦一行8人,组成了一个颇为庞大的书画艺术家阵容,继93年三秦文学骁将东征之后,我们则挥军南往,来到了粤地广州,与广州大军区进行书画联谊活动。那年,刘老他到了六十又六这样的年龄,亦和我们一起南行,也真是缘份呢!所以,在广州军区司令部副总参谋长李乾元(今兰州军区司令员)亲自主持的欢迎盛宴上,大家共推刘平继邦这位可敬的老人代表我们说几句话。他说:“我们本来天各一方,我们本来素不相识,但是今天能欢聚在这里,这便是缘份。”是的,这正是缘份。
从那以后,我与刘老一起合作的事情有很多,一一数来,难以数清,个个道来,难以道明。因为,我的工作单位是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他的单位是陕西国画院,两单位仅一墙之隔,我踏他的家门就如踏我自家的门一般,敬他的人就如敬我的父辈一般,怎么能少得了许许多多合作的事宜呢?我记得,打搅他最多的是我组织的“中华美全国少儿书画赛”,赛时10载,共历6届,刘老他是大赛的评委,每每观展、评选、题词,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叫写什么就写什么,他从来张口不拒,分文不取。也还有题写书名,我的许多书名,都是由刘老题写的,诸如《黄河之魂》、《三秦壮歌》、《耕耘在艺苑》、《玄奘法师》等等。尤其是我去年出版的5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后三国演义》,书名也为刘老题写,那字真格苍劲有力,入木三分。
不了解刘老的人,似乎觉得他非常威严而不好接近,实际上,他是一位十分可敬的长者,十分可亲的父辈,是一个十分谨慎却也十分谦虚的人。过去的例子,我不一一列举,只举我与刘老交往中的一件事:我父亲86岁故去后,我写了一付86字对联:“生南台长班谷食秦粟饮鰄水糠也吃菜也咽 声也高性也直推小车挑重担只字不识艰辛劳作一生苦奔波,离周原闯长安读孔孟学孙吴文亦有武亦能著亦丰艺亦精写力作裱书画子孙众多勤奋耕耘乃翁得慰籍”。我意欲将此作为亡父的碑文,后又让刘老写成书法,题上册页,他都一一办了,并且分文未收,真的令我十分感激。
看,只为我们常来常往,说着说着话也多了,写着写着字也多了。限于文章的篇幅报纸的版面,我想我还是再谈点正题的好。正题是什么呢?即为刘老的《五体书法展》。而他书展的重头戏是什么呢?那便是《五体千字文》了。众所周知,《千字文》源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殷铁石奉梁武帝之命,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了一千个互不重复的字,以供诸王临摹。梁武帝嫌其凌乱,令自己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其编缀成文。周兴嗣大展其才,一夜成书,一千个字,无增无减。这即为《千字文》的来历。《千字文》同《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和《增广贤文》一样,一直是启蒙教育的必用教材,是华人传统文化的结晶。其虽短短千字,但里面包含了多方面的丰富知识。正因为刘老他是一位著名书法家,更是一位《千字文》的研究者和书写者,他苦研其文,深钻其意,字字书写,每字五体,通写一遍,遂有五体书写《千字文》问世。究其起因,本因友人想学写石门颂的隶书,却苦于碑帖字数太少,求刘老以石门颂笔意将《千字文》通写一遍,以供借鉴。刘老费时数月,终将五体书写《千字文》通写完毕。此,即为“五体千字文”的来历。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得知农村读物出版社已将其正式出版,想必一定能赶上刘老的书展,那就更可以令人大饱眼福了。
其余的,还该说点什么呢?写点什么呢?我颇为茫然。才从江南水乡返回,才从西子湖畔归来,脑子里还未进入写作的境界。偏又是我极为尊敬的刘老的事,我不得不忙忙铺纸,匆匆动笔,赶写得这么一篇文章,发表在刘老举办书展前夕,也是有抛砖引玉之意呢!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新的情况,即同时刊登在本期报上的刘老书写的“八荣八耻”。刘老的 “五体八荣八耻”写了整整十大张:对于“荣”字,刘老特写在一红灯笼内;对于“耻”字,刘老特写在一黑灯笼内;五体“八荣”,红灯五盏;五体“八耻”,黑灯五个。写成摆开一看,气势颇为壮观。遗憾的是,限于版面,“五体八荣八耻”只刊发得两体。如果他书展时能将“十盏灯”挂出,我想广大观展者真可以大开眼界呢!
刘平继邦,1929年生,陕西泾阳人。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毕业。现为华人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陕西老年书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西安市文史馆馆员、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省美协会员、省书协理事等。他艺涉诗书画,书能五体,尤精巨书;诗词辑入《现代名人咏三秦》、《炎黄汇典》、《中华经典诗篇(上)》、《中华当代爱国诗词大观》、《华人当代绝句选萃》等;画好泼墨写驼,意追神趣,书诗画50年代起发表作品。1986年后,曾两次举办个人诗书画展。其作品曾辑入《华人当代书画选》、《华人千家书画选》等。论著发表或出版有《巨书论》、《华人的巨笔书法艺术》、《周恩来诗选五体字帖》等。小传及作品资料入《陕西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库》珍藏,并入编《世界名人录·华人卷(2)》等多种辞书。
对于刘平继邦名家如此评说……
费秉勋 刘平继邦先生为陕西实力派书画家,其功力深厚,篆体之外各体皆精,于隶尤有研究。今分别以石门曹全笔意书写千字文,各成佳构,精绝可人。
叶浓 当世刘平之名多矣。惟号继邦者艺苑之精英也。他潜研书画诗文,创作成就颇丰。诗追李杜,尤以巨书名世,有“唐都笔王”之誉。耋耄之年创作楷行草隶篆千字文长卷各一,笔精墨妙,神淀气足,自谓余兴之作,实堪传世之墨宝也。
王翰章 刘平继邦书精五体,各有宗,楷宗颜柳,草源二王,隶发石门颂,篆源秦篆金文,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展出。1991年为印度加尔各答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精品。近来书写的五体千字文是一幅杰出作品……其字字有据,笔笔不苟,结构严谨,笔力刚劲,可作初学的范本。
齐静波 刘平继邦为人真诚,豁达大度,淡于名利,一生历尽坎坷,爱国爱民,矢志不渝,无愧无悔而好学。他勤于艺事,善于思考,诗书画堪称三绝,但不自我张扬。其书法诸体皆能,且多创新,自成面目,精于楷隶行草,尤擅巨书。
闻频 刘平继邦把书法艺术归纳为“大字见骨,小字脱俗”,这是他特有的艺术风貌,不仅仅源于他的天赋、悟性、学识和技能,又融入了他久经磨难的从容和大气,参透世事的超然和清幽。所以,他的大字开阔舒展,笔健气雄,小字恬淡静谧,禅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