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免费创建纪念馆】 | 咨询客服 | 帮助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纪念馆

地址:https://jinian.zupulu.com/memorial/?mid=41911 [邀请亲友祭拜] [收藏]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本馆] [将本馆转载至我的博客或论坛]
本馆馆号:41911号  [左邻] [右舍]   [申请成为本馆亲友]该馆为公益馆 微信扫码纪念
本馆由[张建平]于2012年 07月 11日创建    馆长:[张建平]  管理员:暂无

【祭文悼词】

重阳节习俗

张建平 于2016-09-29 15:57:51发表

 重阳节习俗多彩浪漫。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里的一则神话故事,几乎囊括了重阳节的所有习俗。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期,汝南汝河一带,有一瘟魔专事疫害百姓,致使疫病流行,人们痛苦不堪。有个叫桓景的青年,决心为民除掉瘟魔,于是不畏艰险,四处访师寻道。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道力深厚的费长房,并拜其为师,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忽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明天就是九月九日,瘟魔又将出现,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诉他:明天当登高,令乡人“各做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让恒景骑仙鹤回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照费长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导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抗击瘟魔的准备。中午时分,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瘟魔不敢靠近。桓景乘机挥剑激战,终于斩瘟魔于山下。旁晚,人们回到家园,只见家里的猪、狗、鸡、牛、羊全部横尸于地。费长房听后解释说,那些牲畜是代人牺牲了。此事迅速传开,从此,人们为了消灾避祸,便于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于是历代相沿,形成为习俗。
习俗一:登高  登高习俗的生成大概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的“小秋收”。在那农耕古国,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于是,农民们纷纷上山采摘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农民们向来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至于集中在重阳这一天,这便是后来的事了,这与文人们的参与、渲染有关,特别是避祸之说的传播,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西汉的《长安志》记载,汉代京都长安郊外有一小高台,每年的九月九日,京内士庶便云聚于此,游玩赏景,络绎不绝。在唐代,登高习俗已十分盛行,许多诗人并为此写下许多不朽诗作,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栗开榴绽,金桂飘香。那遍地盛开的黄花,满山丰硕的果实,风光旖旎,让人陶醉,确是登高赏秋舒畅胸怀的最佳时机。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或登高塔。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和可以高寿的含意,这也许就是旧时人们乐意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习俗二:赏菊并饮菊花酒  菊花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花。重阳时节,正是菊花盛开,吐芳馨香的旺期,恰为赏菊的黄金季节。在中国汉族的审美观念中,菊花的风骨,娇美而又傲岸,刚强而又雅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敬仰。由此,人们又称菊花为“长寿花”、“延龄客”。所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逢重阳佳节,便有把酒赏菊,吟诗作赋的风俗。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有吟菊的佳句名篇。清代,重阳节前后还举行菊花大会,倾城人去观赏菊花。至现代,种、菊养菊的技术更加丰富,重阳时节每以菊展为贺,用菊花摆制色彩鲜艳的各种图案。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菊花又名黄花,具有平肝明目、清热祛风之功效,食疗价值极高,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酒。汉代刘歆《西京杂记》云:“菊花盛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到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花)酒。”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既示欢庆节日之意,又有防病延年的功效,此俗亦符合阳九消厄的宗旨。
习俗三:插茱萸和簪菊花  茱萸,也叫“越椒”、“艾子”,茴香科落叶乔木,气味辛烈,春开紫色花,秋结紫黑色果实,其茎叶皆可入药,酿酒饮之,具有湿中、止痛、理气等功效,可治便秘、遗精、吐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戴茱萸可以消灾避难,延年益寿。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这一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十分盛行,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之佩之,确有杀灭空气中的致病菌和驱赶蚊子的作用,犹似端午节插艾蒿、菖蒲一样,是很符合卫生习贯的。
除了佩带茱萸外,还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习俗四: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古时称“蓬饵”。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此俗的来历,据说是由周代的秋收尝新的活动演化而来。九月新谷入仓,农家都要碾米“尝新”,以此来庆祝农业的丰收。久而久之,便与去灾祈福的重阳节融而为一了。在古代,最初的花糕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制成。唐宋时期盛行吃花糕,其制作十分考究,相传武则天曾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南宋杭州的重阳糕,是“以糖肉秫面杂揉为之,上缕肉丝鸭,缀以榴颗,标以旗,又作蛮王师子于上”。明清时,北京的重阳糕,“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制成盒子般大小,并接女儿回家,因此,重阳节又得名“女儿节”。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羊。其意十分明了,“羊”、“阳”谐音,以“羊”代“阳”,以符合重阳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并点蜡烛,其意是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之俗,用小红旗代替插茱萸,借以表示登高避灾之意。人们并赋予它“步步高升”、“寿高九九”的吉祥含义。这一习俗在江南平原一带尤其盛行,因为在平原地区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只好用吃糕来代替,聊以自慰。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农历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因而也有人将重阳糕称之为“丰糕”。
习俗五:祭奠亡人  少数地方,也有利用重阳节时机,进行祭扫祖墓,为亡人立碑,纪念先人的活动。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来临,为度过寒冬,人们开始添置冬装,阴间亡人也要过冬,于是,人们在给自己添制冬装的同时,不忘先人阴间冬事,便在重阳节这一天拜祭先人,给先人送些纸钱,烧些纸衣,好让先人在阴间顺利渡过冬关。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成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过冬衣服的节日。
习俗六:敬老  近年,许多地方把重阳节称作老人节,节间慰问老人。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使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重要日子。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日给离退休老人赠送一份礼品,组织离退休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游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新的社会风尚的兴起,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寅初

马寅初

1882-1982
浙江浙江

您的电脑没有安装Flash播放器,或者播放器版本太低,请点击下面的按钮安装最新的Flash播放器。

Get Adobe Flash player

祭文悼词列表

  • 数据加载中...



族谱录纪念网香火最旺推荐纪念馆优秀祭文纪念论坛帮助中心投诉举报免费创建纪念馆

欢迎加入族谱录纪念网QQ群进行交流或咨询问题,族谱录纪念网QQ群号:798385526    微信祭奠公众号:yunjinian2016   微信客服:yjinian

Copyright © 2005-2024 zupu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族谱录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聂本勇律师

族谱录 · 百家姓 · 网上纪念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