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突出的贡献是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在上视运行速度变化的规律。古代天文学家一直认为速度是均匀的,他们把黄道等分做三六五·二五度,认为太阳每天匀速地走过一度。一行通过测算提出:太阳在冬至运行速度最快,以后逐渐慢下来,到夏至最慢,夏至以后的情况和夏至前的情况相反。一行的认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根据一行等人的测算,从冬至到春分,太阳运行三六五·二五度的四分之一,大约九一·三一度,交了六个节气,共用了八八·八九日。从春分到夏至,太阳也走过九一·三一度,共需九三·三七日。秋分前后的情况和春分前后相同。这就用具体数据表明,每二气之间黄道上的度数相同,而时间间隔是不等的。一行进一步创造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内插法公式,不仅对天文计算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数学发展史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大衍历是一行在全面研究总结古代历法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它把过去没有统一格式的我国历法归纳成七部分:第一,计算节气和的平均时间(步中朔术);第二,计算七十二候(五日算一候,用鸟兽草木的变化来描述气候的变化)(步发敛术);第三,计算太阳的运行(步日躔术)(躔音缠,chán);第四,计算月亮的运行(离术);第五,计算时刻(步轨漏术);第六,和月食的计算(步交会术);第七,计算五大行星的运行(步五星术)。这种编写方法,内容系统,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因此在明朝末年以前一直沿用。可见大衍历在我国历法上的重要地位。 尽管大衍历是当时最优越的历法,但是,颁行不久便遭到的反对。后来分别用麟德历、从传入的九执历和大衍历来计算,结果是大衍历十有七八是准确的,十有三四准确,十次仅有一二次准确。在事实面前,大衍历才得以继续使用。
总之,一行在天文、历法、仪器制造和数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功绩,是一位在上卓有建树的著名天文学家。
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氏家族在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
开元九年,据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九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上移位,以符合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他们在今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从开元十三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一行不幸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行用近百年。
对于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密法都有继承,而重点弘传胎藏界密法,又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密宗传人,是僧中科学家一行。
一行(673-727),俗姓张,名遂,(今属河北)人(此按《宋高僧传》,卷一百九十一谓魏州,即今大名县东的人)。他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的隐士,得知一行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向一位老僧学历法。据《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五年(717)派一行的族叔到去请一行人京,向他请教抚民之道,据《佛祖统纪》卷二十九载,一行进京则在开元三年(715)。
一行在京城,一方面参加译经,一方面就是从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统纪》说一行“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和一行的两人思想。据《宋高僧传》,一行又向学习《陀罗昆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设坛灌顶,一行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一行又拜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而能融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玄宗请一行进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订历法。因为自太初(年号)到麟德元年(664)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五种历法,但都不精确,玄宗就因为麟德历所标的日蚀总是不准,就诏一行定新历法。一行花了七年的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实测,又制作仪器,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终于写成《大衍历》。又为《大衍历》编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黄道仪。黄道仪仿天的形状而制成圆球形,铜铸,上面标有、赤道及周天的度数,由水力推动其旋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在天外别置二轮,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以木柜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两个木人,分别在木人前置钟鼓,每到一刻就自动击鼓,每至一辰则自动撞钟。这里面使用了齿轮系统。当时都称这一制作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将它放在殿上让百官参观。但后来因为生锈,转不动了,就收藏在。
一行于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亲自撰塔铭,谥一行“”号。
一行的著作,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诏令编成而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一行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密宗来讲,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认为《大日经》中的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是全经之纲,统论全经大意。此品中三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意,尤为至要。各种功德,皆从心生,所以说菩提心为因。这个心如同虚空。“虚空等心者,即是净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九)。所谓大悲为根,根有“执持”的含义,如同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它们不至于倾倒。悲也兼明大慈,应是大慈悲。发起悲愿回向众生,拔除众生一切苦厄。这种大悲心,是从菩提心而生的,“从此净菩提心,而生大悲心也”(同上)。所谓方便究竟,“谓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大日经疏》卷一)是指入真言门的方便法门。一行说这种方便最基本的有三方面,即身密门、语密门、心密门。三密都有其深刻的意义,比如语密门所念的真言,都是“如来妙极之语”。又比如身密门所结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密满足义”(《大日经疏》卷二)。总此三句,是菩萨得菩提心之后,因一切众生皆有可觉之性而不能自悟,而起大悲心,为众生说方便法,加以救护,使众生得至究竟地。
对于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一行加以详尽的诠解。这一曼荼罗,以胎藏为喻,则指修行者最初发菩提心时,犹如父母合因缘,种子之识初入胎中,后来渐渐生长,待出生后,具足种种根体。大悲心也由种子渐渐生起,具足万行。又如婴儿,出生后学习各种技艺,而能施行事业。从净心中生起万行,发起种种方便,济度众生,也是如此。这叫“胞胎胎藏”。以为喻,莲花的种子藏在硬壳中,但在种子中却含藏有莲的枝、叶、花、条的特性。初发的菩提心种子也是如此。种子初生花苞时,莲台和果实等藏于莲叶内,如同出世间心藏在蕴中。莲叶包藏之下,莲花不受风雨吹打,而能日夜生长,犹如大悲胎藏,一旦成就,而能在日光中显照开敷。这层意义叫“莲花胎藏”。
这种胎藏,也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窠窟,故以为名。”(《大日经疏》卷二)一行又以分别义、因缘义和真实义来分析阿赖耶识。
胎藏曼荼罗的图位,从内到外分三重,中心为第一重,表示佛的菩提自证之德。第二重表示大悲,第三重表示方便。第三重如同各国之君,第二重如同朝廷百官,第一重中,内侍围护垂拱之君,此君为大日如来。
这三重曼荼罗,第一重的中央八叶院,八叶莲花围绕花中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为大曼荼罗王。八叶分别居四佛四菩萨,正东南西北四方之佛,分别表示佛的四智,四菩萨则表示佛的四行。中央院周围,“上方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门,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华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大日经疏》卷五)。上方即东方的遍知院,下方即西方的持明院,右方即东方的金刚手院,左方即西方的观音院。第二重包括金刚手院南部的除盖障院,观音院北面的地藏院,持明院西面的虚空藏院,遍知院东面的释迦院。第三重,释迦院东面为,虚空藏院之西为苏悉地院,除盖障院之南为外金刚部院。
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一行认为,也都是胎藏曼荼罗,其结构是,“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大日经疏》卷十四)。人的身体,含有三重曼荼罗,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都有佛性,“众生自心之处,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是华台之藏”(《大日经疏》卷十二)。在此一行提出了“即心是道”的观点,但这还只是显教中大乘教的一般看法,一行更讲即身是佛这个密宗特有的观点,“此悉地之人,不舍此身,不舍此识,而能秘密其身”(《大日经疏》卷十五)。但是,“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大日经疏》卷一)一行认为,那是因为众生不能“如实知”,不知道自心实相就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这叫“无明”,叫“无知膜翳”。如果能如实知,就能做到初发心便成正觉,这也是如来藏思想。但虽然其他大乘教中也讲如来藏思想,在一行看来,其成佛的可能性往往是不确定的,“经无数阿僧祗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同上)。即使成佛,也历时很长。而这真言门,只要按其中的法则修行,就能速证庄严境界,甚至“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同上)。
至于成佛的一般程序,分为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五个过程。信,指“深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信佛有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五)入地,即指入十地中的第一欢喜地。五通指到第四地后得五通境界。二乘指到第八地得声闻乘和缘觉境。成佛是指从第九地而行,到第十地而成佛。成佛之后,“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终不可尽。”(同上)一悟而成永恒。
这种曼荼罗的次第,为地、水、火、风、空五者,“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大日经疏》卷十四)。这是世界成立的五大要素,以来表示,即“阿字门为地,□字门为水,啰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佉字门为空”,五者缺一不可,“随阙一缘,终不增长”(《大日经疏》卷一)。这五缘代表色的部分,从上讲,万法唯心,这种心,又叫法界,“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大日经疏》卷七)。这五缘和心缘,构成密宗的论。
一行作为科学家,在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2)佛学用语
【一行】 [出涅盘经] 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也。)
一行禅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广东外海的、的都留下过他的遗迹。公元705年,他游历到,喜爱上外海的“五马归槽”山(云沁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留了下来。他在此观察天象,绘制,以种茶度日,因此所居住的草庐名叫“茶庵”。据说以前,茶庵以外都是水,就因此而得名。
一行高僧的学识与为人深为外海人所敬仰。万历年间,在当地一位名叫的进士倡议下,乡人合力捐资,建造了一座砖瓦结构的寺庙作为永久纪念,此寺庙以一行禅师所结的茅庐“茶庵”为名。从此,“茶庵寺”的名字便流传到今日。
茶庵寺自从明朝建成后,先后经过多次重修。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光绪年间大规模修葺之后保留下来的风貌,保存相当完好。寺庙依山而建,掩映在古树丛中,清静幽雅,颇有庭园景致。该寺为两进院落式,占地面积234平方米,结构为单檐布瓦琉璃剪边,硬山顶,山墙搁檩。门楣正中刻有“茶菴”两字。有人可能会问:怎么会是“艹”字头的“菴”,而不是“广”字头的“庵”呢﹖其实,这两个字是通假字。“庵”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小茅屋;另一是指尼姑所住的佛寺,“茶菴寺”的“菴”在这里是取第一种意思。
在寺院左侧,有一座与真人一样大小的僧一行禅师全身立像,他身着白色长袍,好似正在仰头观察星空,思索。
有一口水井,相传是一行禅师开凿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井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龙溪第一泉”的字样。“龙溪”是外海的,这口古井是外海著名的“无叶井”。井的直径有一尺,深二米左右,泉水清澈甘美,用来泡茶,甘醇可口,别具香味。
这口井为什么叫作“无叶井”呢﹖这缘于井的周围都种了许多古树,其中一棵乌桕树,树荫如盖,每当金秋时节,红叶飘零,却没有一片枯叶能掉到井里,很是奇怪,“无叶井”也因此而得名。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无叶井”还是看得到一些落叶漂在水面上的。
根据工作人员的考察结果,在僧一行原来观察天象的遗址上,外海镇人民政府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建了“望月台”。望月台是用石块垒成的,有3米多高,石缝间长满了青苔。岁月的沧桑,让很多游人在这里情不自禁地发思古之幽情,叹浩淼之苍穹。
公园内还有茶园,那是为纪念一行禅师而在他的种茶处专门开辟的,估计有十亩左右的面积。眼下正是春季,茶园里的茶树一片葱绿。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采摘茶叶的情景,依稀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工作人员说,因为这里的茶叶产量少,所以一般不外卖。
为了纪念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唐代高僧一行,于1955年8月25日发行了一套《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志号:“纪33”,全套4枚。同时发行无齿小型张邮票1套4枚,每枚邮票面值均为8分。邮票规格20×38毫米,齿孔14度,人民印刷厂营业分厂印制。其中,第3枚《僧一行像》,主图案为僧一行的肖像画,设计者,原画作者。这是与江门有关的人和事首次在新中国邮票上出现。
2001年9月1日,江门市邮政局以发行的《牡丹图》普通邮资明信片为载体,发行《江门五邑风光》(第二组)普通邮资风光明信片,全套16枚。邮资图为牡丹花图案,面值均为60分,其中,第2枚为《古寺茶香》,主图案是茶庵寺及唐僧一行禅师全身站立雕塑像,这是僧一行禅师塑像第一次被搬上国家普通邮资风光明信片画面。
唐代高僧一行捉北斗七星以救恩人之子
唐朝高僧一行少年家贫,为一老婆婆救济,功成名就后,那老婆婆求于门前:其子因杀人入狱,求一行帮忙。这却为难了一行,老婆婆虽有恩于他,而自己又不能枉法,遂拒绝。老婆婆大怒,道其负恩,一行很苦恼,只好作法。
一行叫人在寺院空房里置放了一口大瓮,随后叫过来两人,授之以布囊,说:“某大街有一处废园,你们在中午时分潜伏其中,及至黄昏,定有东西进来。当捉到第七只时,就可以把袋子系上了。要是跑了一只,拿你们是问!”两手下同声说谨记,后潜于园中,黄昏前果有一群东西冲来,细观之,乃是猪。两手下张囊以待,正好捉了七只,献于一行。一行大喜,叫人把猪装进大瓮,加盖糊泥,题梵字于其上。
转天一早,唐玄宗紧急召见一行: 唐玄宗:“太史奏报,昨夜北斗星不见,此为何兆?” 一行:“北魏时火星于夜空中失其位,天下大乱,现在北斗星消失,自古以来还没有过,可能要出乱子了!” 唐玄宗:“有什么办法弥补呢?” 一行:“唯有,释放一切犯人,当然也是试试看。” 玄宗皇帝随之应允。 当夜,北斗七星即出现一颗,随后每天多一颗,七日后全部出现,恢复正常。
在这个故事里,一行通过法术,间接地救了老婆婆的儿子。说起来,唐玄宗时,确实有过一次因出现奇异天象而大赦天下的事。难怪说:“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可见当时该传说风行一时。
另外,通过这个段子,我们也晓得了原来北斗七星都是猪神。在《酉阳杂俎》中,这则故事的原文如下:
僧一行博览无不知,尤善于数,钩深藏往,当时学者莫能测。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报之。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大瓮于中,又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奴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奴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于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寸,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
故事的主人公一行是唐朝著名天文学家、,长记忆,精历算,关于这一点,在《酉阳杂俎》中还有一个故事:一行在宰相张说的府邸观看大唐第一围棋高手下棋,在此之前一行本不通围棋,但看了一局后,便与王积薪对弈,竟不相上下,后笑对张说言:“此但争先耳,若念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即我之所以能够跟王老师成为对手,只是因为我在下棋时讲求争先罢了,假如下棋的人都念我的四句口诀,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围棋国手啦!”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太过夸张,不过也未必全是虚构。后来,明朝的在《弈问》中对一行敌过王积薪之事表示肯定,认为精通数学历算的一行下出好棋不是没有可能。那么,一行的四句口诀是什么呢?《酉阳杂俎》中没记录下来。
一行既为高僧,初不为玄宗皇帝所知,二人第一次相见时,皇帝问:“禅师何能?”一行说:“善记。”皇帝遂命左右取宫人户籍以示,一行观后而还,随后一一背诵,只字不差。皇帝下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一行初于嵩山拜师于普寂禅师,后游历四方,曾至天台国清寺,又拜该寺高僧为师,学习历算之法。后得道奇人说:“一行,圣人再世!”开元末年,一行回嵩山普寂禅师那儿,拜见后,附耳密语,普寂唯说:“是,是。”语毕,一行入室,关门圆寂。
一行在世时,曾发明了不少观测天象的仪器,并修正了多颗恒星的位置,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开元年间成功地测量了子午线。在唐朝时能操作以上工程,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一千多年后,为纪念这位出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国际小行星组织将一颗星星命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