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的说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据《五杂俎》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在佛教中称 “(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在这个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节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起源于祖先祭祀土地,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意思是说,在中元节,你不管是贫还是富,必须祭祖,祭祖必须要有祭品,在这些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呢?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人间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说。
中元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来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于是逐渐边缘化。“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中元节的传说主要有两个。
一是关于“鬼节”的传说,来自道教,见于《道藏》:“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道教最主要的《修行记》中也有同样的说法:“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受到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于是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一开牢门,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而那些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却在人间为害百姓,要他人给予供奉。地藏菩萨无奈,只得限令这批小鬼在七月最後一天,返回阴间,重关鬼门。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后来人们就把七月十五日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或祭祀其他孤魂野鬼,所以又叫“施孤”。
二是关于“盂兰盆会(节)”的传说,来自佛教,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由印度传入的佛典《大藏经》中的《盂兰盆经》。其大意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亦称目键莲),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神通第一。他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神眼观察,看到在世时贪念的母亲,死後堕落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他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装食物,送给母亲吃。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生怕其他饿鬼来抢食,故贪婪地急于抢食。谁知食物刚送入口中即化为火炭,无法下咽。目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心里十分痛苦,于是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念《盂兰盆经》,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神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神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莲遵照佛祖旨意,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我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也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盂兰盆节”,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盂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盂兰与盆合起来就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故而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的父母或亡亲的倒悬之苦。于是也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举行“盂兰盆会”,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与中国的鬼节祭祀不谋而合,因此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加之佛教徒为了追念祖先举行“盂兰盆会”,所诵的《盂兰盆经》旨在以修行孝道来勉励佛家弟子,完全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习俗,于是益加得到普及。
后来,民间把道教“鬼节”祭祀和佛教“盂兰盆会”目莲救母的传说合二为一,形成一种以祭祖为主要内容的习俗,称为"七月半"祭祖。
农历七月半,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其祭祀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但并不局限於特定的那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祀,一般都不会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祀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供上食品。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祀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俗称“烧包”或“烧包衣”。 年内过世者为“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为“烧老包”。有的人家,还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请佛门或道教弟子来做“超渡法事”,举行设食、诵经作法等“普渡”活动,以普遍孤魂野鬼,以此化解其怨气,不致于再为祸于人间;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也会有这种普渡的习俗,后来发展为道佛合一的盛大祭典,称为道教的“中元普渡”或称为佛教的“盂兰盛会”。
中元节祭祖活动,形式各地不一。例如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等地,不少人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渡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莲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悬丝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又如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被看作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中元节”,桂东人称之为“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叫做“布田”。
再如江南水乡的“七月半”,其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此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祀完了以后,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有一首诗曰:“秋风送爽心适闲,更有新烹毛豆鲜。父辈颇能知故事,一壶老酒话当年。”描写的就是这种习俗。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在传统观念中,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张灯在水里。 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要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是:中元节祭祀时,人们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而依照佛门盂兰盆会仪规来看,在民间的中元节习俗活动中,放水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而放河灯则较为重要。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据说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诗:“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中元幽影倩,月圆引魂归。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还会举行隆重的“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生活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渡”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渡;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渡;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渡。
由此可见,我国的鬼节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鬼节祭祀,是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而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活动。一个民族的习俗和传统,都是某种文化和观念的反映。“鬼节”祭祖是由中华传统美德之一的孝心而引起的,故而与清明上坟扫墓,过年烧纸祭祖一样,体现了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曾经传播延续了上千年的道教文化和关于阴间与阳世的观念。只是到了近代,人类文明从地域性向全球性过渡,在与不同的地域性文明之间发生接触、碰撞和消融时,这种情况才开始起了变化。然而,虽然年代不同了,祭祀时烧去的礼物也不同,纪念先人的形式不同,但对先人的祭祀和对逝去的亲人那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切的怀念,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中元祭祀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传承孝道文化,二是弘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