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家父孙可思离开我们已经100天了。
家父是位非常平凡的人,但他却拥有非常不平凡的人生!他不是高官,不是富豪,而是一位地处四川大巴山深处的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的普通农民和乡村赤脚医生(“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他去世之后,从北京魂归故里,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宋朝寨,时值家父辞世百日之时,在这里,我作为长子要对家父的生平作一个回顾和缅怀。
家父是刻苦钻研、自学成才的典范。他12岁才读小学,当时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上学的多数时间是在搞生产。只有小学文化的家父,通过收听广播、借读或者购买书籍、拜师学医,自学精神就像他在《自嘲》一诗中写到的“渴望知识家富裕,利用火光把书念”(因为白天要干农活、挣工分,晚上才能挤出时间来学习,由于当时村里还未通电,照油灯怕费钱,所以选择在烤柴火时借助火光来读书)、“耳濡目染跟父学,诗词歌赋写对联”、“民间应酬凡都学,茶余饭后不间断”、“边学边记怀揣本”、“随身银针药方书”……,刻苦钻研,成为了学识广博、远近闻名的医生、诗人、书法家。
家父是品德高尚、热心公益的典范。他医术精湛,在农村行医40余年,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总是随叫随到,哪里有病痛,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千家万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几十年来,家父为家境贫寒的乡亲提供了无数次的免费义诊义治的医疗服务,受到了十里八乡的高度评价,他无愧为助人为乐的乡贤。他为了孙氏家族事务无私奔波了20年,走遍了附近的九个乡镇和几十个村落,寻根问祖,编纂族谱,修缮祠堂,修建祖碑;为了加强全国各地孙氏宗亲的交流,他还到山东、江苏、北京、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参与宗亲活动,所有差旅费用都是自己承担;为家族事业累计误工两年多,捐款近两万元。他还积极为建庙宇、修乡村公路等捐款捐物,做义务劳动。他与人为善,团结乡邻,是众多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的免费调解员。
家父是敬老孝亲、以身作则的典范。他孝敬父母数十年,让父母均享寿85岁。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父母在,不远行”、“立身、立功,以显父母”等孝道理念,并常将“孝悌为先”的理念传递给后人。他在立身的基础上,还实现了立德(树立高尚品德)、立功(建立丰功伟绩)、立言(提出真知灼见言论)的“人生三不朽”,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家父是胸怀坦荡、快乐幸福的使者。他心胸开阔,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他都能从容应对,人们常看到的是他的笑脸,人们常听到的是他的笑声。他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懂得知足,常记曾祖父和五爷“为医者不得贪财,贪财者不得为医”嘱咐;一生虽没有住上豪宅,没有坐上豪车,没有多少存款,但他常说“知足者常乐”;他广交各界朋友,不断追求情感财富,在他的社交圈子中有韩国的企业家、著名书画家、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病友;他努力追求精神财富,60岁后重点专研诗词和书法,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仅有小学文化的他被人们普遍认为已经达到了大学文化水平,把他的人生、人品和人格体现在他的诗词和书法中。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崇高的精神,优良的品德,博大的胸怀,广博的知识,才构成了家父的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我想说的是:追随家父的脚步,牢记家父的教诲,完成家父的遗愿,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
今天追忆家父靠勤奋改变命运,靠质朴赢得尊重,不媚不骄的人生历程,激励着后辈不断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
家父您依偎在祖母身旁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
孙通写在家父孙可思逝世百日之时(201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