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名”真的那么重要吗?古往今来,不少人都想青史留名,不少人著书立说,司马迁宁可受宫刑也要坚持做那个史官。因为别人读《史记》就要知道作者。为了这个“名”,不少人真是前赴后继。更有甚者,会个三脚猫功夫就闯荡江湖,出道没几天就以为自己是个侠剑客,就想华山论剑;有的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天分,还呕心沥血,最后名没留下,自己却成了文学殿堂的祭品;也有些人拉关系找门路,腹中空空却也浪得虚名而沾沾自喜。人生一世,难道是为“名”而来吗?想青史留名,只可惜青史的版面太有限了,人们拥拥挤挤最后不少人消失在风中。
王筠老师的追思会我坚持说:“著名作家王筠追思会”原因有三:
一、 这个追思会是民间行为,是面向亲朋好友,他的著名在于——他给大家带来的影响,他传递给大家的正能量,就如同化学中的连锁反应,又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他的著名在于他给大家的意义。在于他融入了大家的生命中。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道理,当道理让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讲起时,我们愿意俯首贴耳的接受吗?而当道理从我们的亲人朋友与我们促膝长谈贴心体己的讲出时,我们会不会欣然接受呢?
二、王筠老师客观上也许未必是多么多么著名的作家,但是,2014年10月13日他在天津图书大厦签名售书,现场火爆,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大厦里反复播放“天津著名作家王筠签名售书”。这是天津,这是家乡人民对他的厚爱。他是本土作家,是为家乡人民代言的人。你敢否定家乡人民热爱自己作家的感情吗?我们这里不是华山论剑,不是要比出高低,比出你死我活。自古就有“百家争鸣”。你偏要比比李白和杜甫谁高谁低,有意义吗?
三、一本书把结局都写尽了,也就没意义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红学研究者。曹雪芹先生让你去猜,每一段诗词都够后生晚辈琢磨几年的。王筠老师的《太阳雨》不少人也看不懂吧?也让你去猜。人家美国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了,还有比美国更骄傲的国家吗?只可惜还有人说不知道!一本好书总要留些悬念的。王筠老师本人也是一部精彩的作品。我坚持说他著名,是因为我还要延续他的悬念,你以为他在乎“名”。他若在乎“名”,他完全可以在《龙票》火爆时继续小说创作,因为小说——电视剧——热播——出名,这是最捷径的办法。他却没有这么做。当然,一方面是工作忙,另一方面,他主要也想尝试别的方面,如纪实文学,如散文随笔,如诗词朗诵。他是为了自己所爱而写而忙,他忠于自己内心的感觉。他不会为了所谓的“名”而淹没自我。他有着月色如水的浪漫,他有着蝶舞清风的飘逸,他也有现实思索的凝重,有着对于本职工作的坚毅和热忱。他自由游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他在阳光朗照时在现实中找寻生命的真谛,他也会在晚风吹拂时乘风归去,让思绪飘荡在璀璨星空月宫的琼楼玉阁。他活的真实坦荡。他会在乎“名”吗?
我愿浮名随风去!呜呼!敬爱的王筠老师,您此时会在忘川对岸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