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1 20:46:10)
原文地址:作者:
今年6月底,接天津日报副刊宋曙光主任电话,得知王筠一篇遗作将刊发。随后,便读到7月3日“文艺周刊”所载“津味小说甲午年赛”作品《老季家往事》。
这是王筠在中断多年之后,回归小说,小试牛刀之作。还是他擅长驾驭的集邮题材,还是属于他的那种叙述风格、语言习惯。然而,再也听不到他有声有色地复述作品中的情节了!天妒英才。癸巳岁尾,王筠溘然病逝。一位母亲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一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一本刊物失去了主编,文学圈失去了一位有才情有个性的作家。
小说《老季家往事》以清代大龙邮票实寄封为情节主线。读过起伏跌宕的故事,于中国近代邮政史稍有了解的读者,对作品的文化背景与内含,当有领会。集邮界著名的学术公案之一,是1878年大龙邮票首发日期的争论。将时间推溯得最早的“七月天津首发说”,虽有许多材料论证,但尚待一锤定音的确证,比如支持此说实寄封的出现。小说虚构了这样一件实寄封,并且曾由主持天津海关的外国人德璀琳收藏——清朝试办邮政,由天津海关统筹,经办者德璀琳具体运作了大龙邮票的印制与发行。小说没有介绍这些,因为王筠的中篇《龙票》,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已将那一段历史描写得活灵活现。
王筠的集邮小说写作,缘于他的集邮爱好。上世纪70年代,我与王筠相识,是在厂里的职工文学创作组。当时,王筠在厂部宣传科搞报道,诗人宋仕敏担任宣传科长,也是创作组的领导。创作组聚到一起活动,谈文学之外,我与王筠还有一个话题,就是集邮。我们都尝试着集出点花样来。记得王筠每每于新邮票发行前拍摄相关照片,在暗室里扩印裁切成明信片大小,贴新发行的纪特邮票,加盖邮戳,自制首日纪念邮品。至今还保存着王筠的实寄封片,一件是贴着乙丑牛与丙寅虎两枚生肖票的辞旧迎新封,一件为北京图书馆七十五周年纪念明信片,写着“本市邮政18#信箱竹均首日实寄”。王筠写过与邮票相关的知识小品,好像其中有一篇写拔河。也曾撰文介绍中国南极考察纪念封。他结识了一些集邮家,邮学的耳闻目染,邮坛的轶事旧话,为他的小说创作积累了素材。由诗歌转攻小说之初,引起关注的两篇精短作品,《太阳雨》情节扑朔,是写一封来信引出的神神秘秘;《黑雪花》则将一位集邮家的人生际遇,写得令人掩卷三叹。这以后,三个中篇《龙票》《魔纸》《空难封》,我们不妨称为王筠“集邮小说三步曲”。
研究王筠的文学创作,集邮小说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从中可见独到的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通过集邮这扇窗口,他仿佛看到了整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真真假假,美与丑、善与恶,看到了冲突、疯狂与人间正能量的“不废江河万古流”。
当然,集邮小说并不是王筠文学创作的全部,一如这篇成了遗作的《老季家往事》并非他心中的收山之作。有多少生活积淀,等待他的小说笔触,做诗意的表达。可是,命运竟是如此的无情,在憧憬着小说写作第二个黄金期的时候,永远地夺去了他手中的笔。
英年早逝的王筠,留下了自己的文学遗产。他的作品会存留下来,流传开去。多少年后,会有人说,诞生了大龙邮票的天津,曾经有一个写邮票小说的王筠。
去年春天,王筠随笔集《侃斋志异》排出,他拿着清样向我问序。我们聊了一下午。他讲退休后,有时间了,还是写小说带劲。说得充满憧憬,跃跃欲试。秋天集子印成,见面时他告诉我,写了一篇小说,笔头还顺。他说的,应该就是这篇《老季家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