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免费创建纪念馆】 | 咨询客服 | 帮助

致敬我的父亲母亲

地址:https://jinian.zupulu.com/memorial/?mid=99016 [邀请亲友祭拜] [收藏]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本馆] [将本馆转载至我的博客或论坛]
本馆馆号:99016号  [左邻] [右舍]  本馆公共帐户余额:1 铜板 [给本馆赠送铜板] [申请成为本馆亲友]该馆高级馆服务已经过期,馆内祭拜用品价格不再享受高级馆折扣优惠,请点击这里立即续费!该馆亲情指数为四级,馆内祭拜用品价格正享受七折优惠。等级越高,优惠越多。 微信扫码纪念
本馆由[李震]于2014年 08月 07日创建    馆长:[李震]  管理员:[李鹏] [李岩

【祭文悼词】

没有说出的爱,我最深的爱--李鹏

李震 于2014-08-09 13:44:56发表

李鹏

  开博以来,一直没谈及父母的内容。记得曾经在我姐妹三人都开博后不久,父亲问我,“看了你们三个的博客,怎么都没有关于我和你妈妈的文章呢”?我愣了愣,笑笑说:“这不还没写呢”。现在想想,当初没有写,不是不想,而是我觉得他们的爱太大,大到我无法用贫乏的语言来支撑起自己的感情;他们的爱太深,深到即便我奋力向上也游不出他们爱的海洋。但现在我知道自己错了,错在把父母对自己的爱想象成是自己对他们的爱一样了,不说他们也知道。现在我明白了,即使你深受着父母如果你不表达,对于他们来说,那也是一种伤害。一直以来,父亲母亲都是我头顶的天,时刻守护着我们,我特别想回到小的时候,这样我就能无拘无束地向他们说,大声地说,每天都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父亲节快到了,爸爸的生日也越来越近了,陪父亲去超市买东西,挽着他的胳膊,我笑着问他:“爸,父亲节、生日我送什么礼物给你?”“什么都不要,家里什么都有”!呵呵,这就是我的父亲,如果是妈妈,得到的答案肯定也是一样的。四十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更加默契。而我更想把他们这么多年来的经历,用我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因为总觉得记忆有时候会慢慢淡去,如果哪天我也老了,那些可能会被我忘记了过去,看一看曾经写下这些文字,总能唤起我对过去那些美好生活的回忆。

    父亲和母亲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们是初中同学。每每和我们谈到他们结婚时情况的时候,妈妈总是说,“那时候看你爸可怜,没娘的孩子没人疼”来掩饰自己对父亲的感情,其实我们都知道,父亲母亲是因为互相欣赏、互相爱慕才走到了一起,才会有我们姐妹三人的。父亲母亲工作都近四十年了。从高中毕业生到战士、干部、记者、编辑、总编,父亲的工作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妈妈又何尝不一样,民办教师、公立教师、干部到市委干部、党校教员、副教授,四十年来,他们一起,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着人生的金字塔顶奋力攀登着。

    明天就是父亲节了,我就先来说说父亲吧。父亲姊妹七个,他在家里排行第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有三个弟弟妹妹。奶奶在生小叔的时候因为难产走了。那个时候,父亲正在上学,每半月从县城回家一次,每次带些自家做的馍馍和咸菜独自一人到六十里外的县城读书,爷爷一个人带着这么多孩子,肯定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父亲很少告诉我们他那时是怎么熬过来的,只是说,那时他经常会吃发的霉的馍,很少吃到可口的饭菜,有时候咸菜都吃不上就啃干馍。对于我们70后的人来说,那发了霉的饭都是有毒的,看着都觉得难受,怎么能吃得下。

   父亲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深受老师喜欢,可命运总是对他们那一代人不公平,好不容易高中毕业了,大学招生却取消了(父亲是老三届)。无奈,父亲只好带着难圆的大学梦回到了家乡(豫东平原上的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子)。可心里有太多梦想没有实现的父亲,不愿再象自己的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度过自己的人生,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到部队。就这样,父亲瞒着家里的人偷偷参加了体检,当时农村能上到高中的人都很少,象父亲这样的高材生,来征兵的人一看就相中了,当时就定了下来。怎么办,当时父亲和母亲的婚事已经确定了?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结婚八天后,父亲在母亲的泪眼婆娑的眺望中,踏上了通往部队集结地的道路,开始了自己崭新的生活。

  就这样,父亲从战士、班长、干事到排长,在部队一干就是八年。八年后,在部队里已经提干的父亲实在不忍心母亲一人在家又照顾爷爷,又带姐姐,再加上身体的原因,离开了部队,转业到了地方,成为行政单位一名普通的干部。三年后,家庭成员又多了一个我,隔年,小妹也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成了当时城里不多的五口之家!再加上爷爷、姥爷姥姥也需要照顾,日子过得紧紧张张。

    此时,父亲因工作积极,写了好多有价值的新闻稿件,调到了县委宣传部工作。这下,喜欢写作、摄影的他可是有了用武之地。就这样忙忙碌碌就到了八四年。国家为了进一步提高公民素质,开设了成人高招,一直未圆大学梦的父亲,在三十六的时候走进了高考的考场,向着自己的梦想再次发起了进军。同时参加考试的母亲已经接到了大学通知书,可依然没有父亲通知书的影子,怎么办。不知道当时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复杂,母亲的入学带给他的可能更多地是失意和失落,面对爱妻又不能表现出来,心里一定很苦吧。就在母亲截止报名的最后一天,父亲的录取通知书也送到了我家。

    其实,对于父亲的经历有很大部分的内容是通过母亲的讲述知道的。父亲平时说话不多,是那种很有心劲的人。如果他真做的事,做不到最好他是绝对不会放手的。他在县委宣传部的时候,我依稀记得,那时候在宣传办公地点的最东头,有一间暗房。照片冲洗对于父亲是个很大的难题,因为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但是,父亲就是凭着一股钻劲和不服输的性格,硬是通过自己摸索熟练掌握了冲洗胶卷的全部工序。那个时期,家里有照相机的人家可不多,可我们家那个时候的照片存了六七个相册,我们的童年基本上都可以从照片上反映出来,每次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对父亲的崇拜都会加深一层。

    对了,上次说到,在母亲即将报名入学的当天,父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来了,郑州大学新闻系,嘿嘿,父亲眉宇间的愁苦,被一张薄如蝉翼的通知书刮得不知去向。终于拿到了通知书了,父亲是一名大学生了,多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那种激动,那种兴奋,那种感觉可能只有当时的父亲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可是难题又来了,父亲母亲两人同时考上大学即是双喜临门的好事,又让我们这个家庭面临着生存的难题。

    父亲需要去郑州求学,母亲学校虽说在市里,但是也要求住校,离我们居住的县城有二三十里路远,不可能每天都照顾我们,怎么办?母亲说自己不上大学了,让父亲一人去完成他们共同的心愿,她在家带我们姐妹三个人。父亲断然否定了这个的决定。因为他深深的理解妻子、尊重妻子,知道对于妻子来说这也是她的梦想,别人考还考不上呢,即然都考上了大学就都上,不管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没有过不去的坎。就这样,父亲母亲做出了改变他们命运、同时也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决定。在一个星期时间内,父亲母亲把我们妹妹的户口迁到了市里,找到了接收的学校,母亲顺利入学,姐姐因为马上要上初中,再加上二姨跟着妈妈上高中呢,暂没有把她一起迁到市里。一周后,带着对家的牵挂,对妻女的担心,父亲来了了郑州,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开始了自己大学经历。

    和父亲相比,母亲幼时的情况要好些。母亲在家排行老大,因为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在有过母亲以后,姥姥好长时间都没有再怀孕,所以,母亲在家里得到的疼爱就比同龄人多了许多。据姥姥讲母亲小时候也是那种少见的淘气的女孩子,男生敢做的事情没有一件能难倒她,不论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最出色,性格的原因使得母亲的命运和村里的其他女孩子有了天壤之别。

    在建国初期,女孩子在家里的待遇有时候是很低的,但是由于家里只有母亲一个孩子,在适学的年龄,母亲还是如愿进入了学校读书,学习出色的母亲,顺利读完了初小、高小、初中的课程,后来升入了一所中专学习。母亲和父亲是初中时的同学,当时母亲家境不错,每次看到父亲吃不好饭的时候,出于同情吧,都会偷偷塞给父亲一些吃的,在那时的环境下,母亲这样的行为给予父亲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也许就是在那时善良母亲对同学的关心的基础上,使得感情的种子在父亲心里萌发,才有成年后,父亲百折不挠地选择与母亲共度今生吧!

    母亲是那种心地善良、心直口快,性格要强的人。在父亲去部队的后不久,母亲离开了婚后陌生的婆家,回到了自己家里。心高气傲的母亲面对村里的伙伴一个个招工的招工,进城的进城,而自己却因为已经嫁人而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跳出农门的机会一次又一次与她失之交臂,心里很不平静。在村里,农活、女红方面母亲都不输人,自己学到的知识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是让母亲彻夜难眠。不行,不能再这样沉默下去,母亲决定用行动改变命运,一次一次的找村干部,一次一次地向上反映情况,最终,母亲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身份的改变使得母亲有了更大的热情,半年后,因成绩突出母亲顺利转为公办教师,从此成为了“公家人”,捧上了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就过样,通过努力,母亲的命运有了一个转折。虽说是公办教师,可母亲教学的地点却依然在农村,一个个农村破旧的教室里,母亲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命运,教他们语言,教他们数学,教他们唱歌,还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期间,父亲与母亲的交流最多的是信件,鸿雁传书使得远隔数千里的两个人,心与心有了交流,爱在彼此心间流淌。每个月读信写信成了他们感情交流唯一的平台。就这样一晃两年过去了。父亲在部队提干了,写信回来想让母亲去部队看看。两年了,新婚后一直未见过的父亲的母亲决定去父亲当兵的部队,远在山东青岛的一座小岛留山岛(听他们说的这个名字,字对不对不知道哦)上去看望久别的爱人。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在暑假的时候独自一从坐上了通往山东的车,辗转了多个城市、多种交通工具,终于做到了通往留山岛的船舶,见到了在江边等侯多日的父亲。母亲告诉我,父亲当时对于母亲的到来并没有表现出来有多激动,提着母亲的行李走到了前面,而母亲因为晕船感觉特别不舒服,远远的跟在后面,父亲在前面走很少回头看,可能是想让母亲尽快回到驻地歇息吧。母亲实在走不动了,又不想叫他,就坐了下来,真到走到营地,父亲回头才发现母亲不见了,又转身顺着原路回来,才看到在路边歇息的母亲。

    想到母亲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的样子,我心里不禁莞尔。呵呵,原来在我心中如此完美的男人,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粗心呀,年轻的父亲原来也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对于妻子的的感受缺少的是多一分的关注,这也是男人的通病吧。都说好男人是妻子培养出来的,母亲也经常传授一些驭夫之道,可是,实际操作过程却需要自己去把握,去掌控。而且成果当时是看不出来的,不是吗?

  其实母亲与父亲的婚姻并不象我想象有那样完美,但这些想象中的不完美并不影响他们在一起生活的甜蜜,不论在哪里,父亲母亲都是众人交口称赞的夫妻,两个人有共同的志愿、共同的目标,并一起为这奋斗,一个人不是另一个人的包袱,一个人也不会忽视另一个人的存在。在父亲为事业孜孜不倦努力的时候,母亲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同时更多的拯担了家务的重担。

  在那个年代,买什么都不方便,还需要凭票,家里孩子多,仅吃穿两项就让妈妈颇费苦心。为了不让我们在人前受嘲笑,手巧的母亲经常挑灯夜战,用缝纫机为我们做出款式新颖又好看的新衣服,用竹针为我们编织花色奇特的毛衣,或者把穿过的衣服,通过改造、更新,在挂破的地方补朵小花,把破损的地方剪断再接,或者用一块五颜六色的布拼拼凑凑,在妈妈的手里,那些别人看来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就变成众人眼中漂亮的衣服。小时候,每当穿着母亲缝制的新衣走在街上的时候,我的心里就特别的骄傲。妈妈自己很少添衣服,而为了让我们每天都穿得干干净净地去上学,家里最大的那个铝盆前经常有母亲忙碌的身影。每每看到母亲现在因腰疼腿疼而难受的时候,我眼前都会浮现一幅母亲艰难地坐在堆满脏衣服的大盆前洗衣服的画面。

  为了使家里多一点收入,父亲和母亲试过多好种办法,喂鸡、喂鸭子、养兔子、种菜,只要是能想到的,父亲母亲都会在生活中实践,而这些实践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神与精力。而这种付出的结果就是,我们一家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这些经历也使得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丰富内容。

父亲母亲上大学的时候,姐姐初中,我小学三年级,妹妹则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就这样,我们一家五口人五个学生。每月父母一个月的工资一百元分开四份,一份父亲带到郑州,一份母亲交给带着我和妹妹的姥爷姥姥,一份就交给姐姐自己,最少的一份留给自己,当然,她的那份里还要包括我们三人每学期的学费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开支。就这样的抓襟见衬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是快乐的,父亲母亲就是我们头顶的天,什么事情都有他们来承担,我们只要享受身边的快乐就行。面对学业和孩子,母亲担当了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后来,母亲决定把姐姐也带到市里,我们一家人一起,不能这样四分五裂地生活了。爸爸回来,用最快的时间在郊区租到了房子,我和母亲姐姐妹妹又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后来,母亲告诉我说,当时,她每次回到老院,看到半灭的火上,姐姐自己煮得称不上面汤的饭,看到家里凌乱的东西,都会特别的心痛,看到我们姐妹缺少父母的照顾而日渐瘦弱,她实在不能忍受,大家在一起应该会更好过。就这样,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三人,开始了新生活。那时姐姐自己一人走到学校,妈妈每天把我和妹妹用自行车送到学校后再去上课,感觉象是在打仗。经济方面更是紧张,记得每个月妈妈都会把仅有的钱合理的利用起来,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来用。为了让我们能吃上更有营养的饭菜,母亲就变着花样做那些便宜又实惠的蔬菜,而自己往往是等我们三个人都吃完了才动动筷子。手巧的母亲比以前更辛苦,除了保证我们在新环境里不比别人家孩子穿得差,每天都得劳累到很晚,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对自己的学习有丝毫的懈怠。

    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不仅没有打倒父亲母亲,反而使得他们更加增添了勇气与斗志。两年紧张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在分离、相聚,再分离、再相聚的日子里,波澜不惊地过去了,用父亲母亲自己总结的话来形容,是住所“两次大搬家三次小转移”,学业“梅花香处苦寒来,天道酬勤”,孩子“在艰苦生活的磨励下长大”,生活“向我们伸出热情的拥抱”。

    在父亲母亲临近毕业的时候,一个国家知名杂志社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我们一家人的感人故事,对父亲母亲进行了采访,并写了一篇纪实文学作品《一对中年夫妻的追求》,随后而来的各种媒体的采访是络绎不绝,这下父亲母亲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可就成了名人了。呵呵,我们那些生活中的做的小事或者说是自己认为的错事也被一一爆光,有一段时间还真不适应呢。


上一篇 下一篇
阎巧云

阎巧云

1947-2023
河南商丘
李学民

李学民

1948-2014
河南商丘

祭文悼词列表

  • 数据加载中...



族谱录纪念网香火最旺推荐纪念馆优秀祭文纪念论坛帮助中心投诉举报免费创建纪念馆

欢迎加入族谱录纪念网QQ群进行交流或咨询问题,族谱录纪念网QQ群号:798385526    微信祭奠公众号:yunjinian2016   微信客服:yjinian

Copyright © 2005-2025 zupu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族谱录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聂本勇律师

族谱录 · 百家姓 · 网上纪念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