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王筠最早还是在《铁道兵》报的副刊上,那时就读他的诗,可我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在哪个单位,当然,他也不认识我,因为我那时还是一个小兵,一个爱好文学的小兵。
说这话,是1982年左右的事,其实,那时我所在的部队就在天津搞外委施工,就在他所在的6443工厂盖厂房。我那时刚刚从军校毕业在连队当排长,业余时间学习业余创作。
后来铁道兵集体转业划归铁道部,我也随部队落户了天津,这时我已到了工程局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大概是1990年,几月我忘了,天津市纪委创刊《党风党纪月刊》杂志,筹备组的几位编辑到我所在的单位组稿,局纪委领导就把叫了去,一块研究组稿问题。这其中就有王筠,他也刚刚从工厂调去。一介绍,一详谈,我们竟然是一个系统的,还有在《铁道兵》报发文学作品的缘分,自然我们就亲密成了许多。在创刊号上,给我发了一个中页的稿件,包括一首小诗,还有封二的一组照片。
让我感动的是,王筠还想把我推荐到杂志社去,虽然单位不放我,也没去成,但我很感谢的。
后来,王筠经常来我局里采访,向我约稿,也给我登了许多稿子,宣传了我们企业,交往也多了,他年长我二岁多,我们自然就成了好朋友。
那年,我们单位宣传一位纪检干部,是位老典型,我写了一首长诗,他亲自来局参加表彰会,还把我的诗,编辑后发了一页,这在他后来成为主编的杂志是不多见的。
王筠对通讯员的稿件特别关照,对业余文学作者也格外的爱护。我也经常向他请教文学创作,他总是热情地介绍他的写作经验。2011年下半年,我积蓄很久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就打电话请教他,他亲自登门介绍他的经验,使我受益匪浅。
从王筠淡了主编后,他就忙了,也很少联系和见面,但每年都能聚上一二次,谈文学、谈博客、谈人生。知道他爱酒,来我这,我不咋喝酒,近些年就不沾了,我从不劝他多喝,尽兴就好。
去年10月,王筠发来信息,说他在图书大厦举行签名售书,邀我参加。当日,天空不怎么就下起了雨,我还真为这位老兄选的日子怀疑,但我毫不犹豫地按时赶到。当我手中的相机在他面前清脆地想起时,他下意识地停住手中签名的笔,抬头看了看我,脸上顿时露出一丝笑容,那天去了很多人,我们也和了影。
王筠是性情中人,诗人秉性,为人豪爽、仗义,乐于助人,有要面子,业务上又讲究,应酬多,故而王筠太累。
1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天津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满以为能见到他,可他没来,听说他是单位太忙,我也就没电话打扰他。
离春节还有4天时间,那天上午十点左右,我的手机传来一条信息,打开一开,我震惊了,是他经常向我谈起并引以为豪的儿子发来的,我多希望这是一个愚人节的“恶作剧”啊,但我知道这一定不是。
我急忙下楼,打的士,按照地址,登门吊唁,实情令人难以接受,王筠留给熟悉他的人们的是遗憾!
送别那天,看到王筠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虽然哀乐声声,我总觉得他没有走,这次只是又喝醉了……
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王筠老兄,一路走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