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潘景郑旧藏
《南社第二任主任姚石子讣告》简介
《南社第二任主任姚石子讣告》(见图)系姚光先生去世后,寄给当时上海合众图书馆潘承弼的原信件,弥足珍贵,应当放入姚石子或潘承弼纪念馆收藏。
相关人物介绍:姚光(1891~1945),一名后超,字凤石,号石子,又号复庐。江苏金山人,为高燮之甥。7岁入私塾,11岁即能文,15岁入秦山实枚学堂,17岁(1907年)入上海震旦学校,未数月即因大病辍学,遂乡居自学。读书、藏书、著书,几乎每年都有所作,至老不衰。每有所作,辄就正于其舅,故他与高燮兼具师生之谊,感情特深。早年治文,辛亥革命后加入“南社”,曾接任柳亚子任南社第二任主任。在金山创办学校、图书馆、育婴堂和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善诗歌,喜藏书,尤留意乡邦文献,辑刊有《金山艺文志》《金山文征》《金山诗征》《松江郡人遗诗》;编有《顾千里年谱》、《姚氏遗书志》,《云间两河君集》《王西门杂记》等数种。藏书中秘本、抄校本甚多,不乏海内珍本孤本,如崇祯本《松江府志》,为海内孤本,康熙本《吴江县志》,乾隆原刻本《震泽志》,《清秘阁志》为手抄本,《印林闲话》是蔡哲夫手稿本,抄校本达300余种。藏书处有“自在室”、“怀旧楼”、“复庐”、“倚剑吹箫楼”、“棣华香馆”、“松韵草堂”等。日寇侵华时,姚氏的大部名贵字画和若干古籍被毁,逝世后,子姚昆田、姚昆群,兼由高君宾协助,整理遗书,凡5万余册,捐献给上海市文物保管会,现存于上海图书馆。颇多金石、碑板、图录及稀珍善本和孤本,如张啸山日记手稿、顾观光手稿、李日华《恬致堂集》、田篑山批校《五代史》及各家批校本。当时上海市长陈毅题辞为《金山姚石子先生周甲遐庆致语》,予以嘉奖,并作有《复庐藏书致语》。昆田、昆群撰有《复庐聚书散书记》。著《复庐文稿》《倚剑吹箫楼诗集》《自在室读书随笔》《浮海草》《荒江樵唱》等。
潘承弼,(1907~2003)藏书家、目录学家。子良甫,号景郑,一号寄沤,别号盉宀。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早年受业于章炳麟和吴梅门下。抗日战争日期应顾廷龙门邀,前往合众图书馆任职,后入上海图书馆工作。精研版本及考证。其家藏书渊源可溯至乾隆时代的潘奕隽的“三松堂”,后有潘祖荫的“滂喜斋”,祖父潘祖同“竹山堂”等,再经他及兄潘承厚极力搜集,与邓邦述、宗舜年、丁祖荫等人角逐一时,积书至20余万册。藏书楼名“宝山楼”、“宋韵金篇之居”、因蓄金石拓本2万余种,石砚50余方,后遂取名藏书楼为“著砚楼”。收藏中注重明末史料和乡贤文献,尤多珍秘的版本,如宋版《陈后山集》、明人文傲彩绘《金石昆虫草木状》等,价值极高。所藏图书以明季史料、地方文献为特色,尤多珍秘的版本,如宋版《陈后山集》、明人文俶彩绘《金石昆虫草木状》等,价值极高。所藏图书、金石,解放后捐献给上海图书馆。该馆编有《吴县潘氏宝山楼藏书目录》6卷,《宝山楼通俗小说书目》。藏书印有其祖父潘祖同的“旧史氏”、“还读书堂”、“梅逸道人”、“吟兰书屋图记”、“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之家”等。所著《著砚楼书跋》403篇,是古籍版本、目录学、校勘学的参考读物。其间有许多题跋,对各书的传世版本作了总结性的论述。刊印有《春秋左传读》《寒松阁题跋》《定庵续集》《汲古阁书跋》《鸣野山房书目》《吟香仙馆书目》等;与顾廷龙合编有《明代版本图录》;编印有《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农艺史料目录》《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台湾史料目录》等;自著和编校有《著砚楼读书札记》《寄沤剩稿》《词律校异》《词选笺注》《〈日知录〉补校》《图书金石题跋》等。辑佚达130余家,成《著砚楼辑佚书》。
参见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