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序言
父母给了我生命,我将尽我所能感恩。母亲76岁仙逝,她没能享受到我的孝敬,我深感愧疚,我以“我的母亲”为题评价了母亲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时常翻阅,她为人品德激励着我向善向上。父亲一生知书识礼、德高望重,现已90高龄,在此我以“我的父亲”为题评价他的一生。第一部分根据父亲“回忆录”整理书写,第二部分根据父亲品德情操而撰写。作此序仅告后人祖辈不易,其高尚的情操,勤俭的作风,豁达的胸怀将永远作为后人们人生长河中的灯塔,指引着一路航行。
第一部分 父亲的生平
一、父亲出生及学业
民国(20年)1931年(辛未)农历10月15日晨时父亲出生在建始官店红沙溪汪木匠,7岁(1938年)发蒙读书,入田庆当私塾学堂学习“三字经”,8岁(1939年)入陈连举私塾学堂读私塾二年,10岁(1941年)入郑永安私塾学堂学习一年。1942年时值国民党教育改革,不准办私塾,在家参加劳动一年。当时,国民党伪乡公所在大荒口刘家包建立中心国民学校,12岁(1943年)在中心国民学校二年级插班读书二年,1945年乡公所迁至琵琶埫,学校随迁,父亲随校迁至琵琶埫读书一年,在琵琶埫读书,每星期自己回家背生活,在刘家包学校读书期间生活都是祖母每星期送。因学校高寒路远,祖母送粮食到学校辛苦,祖父听黄平安建议将父亲转到巴东支洞建坑垉郑永阶(县参议)办的私塾读书(黄汉州同学),学习幼学,到了民国37年,祖父又托人(黄平安)将父亲从巴东转入官店中心学校插班读六年级至毕业。父亲小学毕业后,因家里困难,无钱继续读初中,回家后跟郑永安在蛮路口(陈宗绪家办学、郑永安教学)读私塾一期后解放。父亲从小入私塾学堂、国民学校读书9年,学习了《三字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幼学等,书写全部使用毛笔。
二、父亲居住地情况
1942年(11岁),当时正值国民党教育改革,父未读书,在家参加劳动一年,这一年随祖父母从汪木匠迁入鲁家坪居住,1955年(24岁)父母成家后从鲁家坪迁居红沙溪,自立更生修建住房,中途经多次维修居住至今。
三、父亲婚姻情况
受封建思潮的迫害,祖父母为父亲自幼订有童养媳(三堰坪黄金洛之女),父亲16岁还在读书时,祖父母便按当时的封建习俗为父亲筹办了婚礼,婚后几个月由于童养媳年岁小不能料理家务,自动逃跑回娘家,1950年,父亲与其办理了离婚手续。解放后,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1951年父亲与母亲在鲁家坪结婚。
四、父亲工作学习情况
1949年9月建始解放,1950年,官店建立新政权,红沙溪、三友坪原为两个保的地盘,新政府将两地划为31村,并成立农协会,陈宗南任村长,田天柱任主席。当年农协会征收爱国粮,收缴鸦片烟,收后无人记账,下半年,父亲到官店交粮食,田天柱就抓住父亲要他帮忙记账,一记就巴手甩不脱了,自此就接管了农会的粮食账。
1952年冬,农村土改队进村,工作队进村后,抛开原农会班子成员,保留了原成员段少富(复原军人、秘密党员)、父亲(学生出身、祖孙佃农,历史清白、有文化)二人参与土改。土改结束,民主建政,父亲任红沙乡财粮。财粮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至到1965年四清运动开始。
1955年,组织培养,到恩施财干学习三个月,结束回单位,组织提拔到官店区会计辅导站工作,因顾家未同意,继续任红沙财粮,1960年组织又安排到建始党校学习,阳历四月结束。
1965年,四清运动开始,工作队进村便把父亲列为四不清对象,定为大贪污犯,大强盗等。通过运动,父亲的问题澄清,并被安排到外地参加四清,1965年10月,抽调人员先到县培训,培训后分到高坪向午与曹修德一个工作组工作。工作中又被抽调恩施参加县直工作队财税系统四清工作。不到两个月,中央六二六指示来了,文化大革命开始,撤出工作队,父亲被分配到龙坪柳林工作队,年底四清运动结束。1966年父亲被分配到龙坪财税所任会计,所长谢守恒,父亲请求谢所长不安排他接会计工作(因家庭困难,接会计后调走不方便)。1967年10月,父亲到县委组织部请愿要求调回官店。回官店后,被安排到区政府工作,主要工作是清队,外出调查刘楚才的问题,跑遍恩施八县、松滋、天门、武汉等地,1971年初结束。清队工作结束后调供销系统工作,1971年6月,因患病,在恩施专医院切除右肾。在供销系统工作9年半,1980年12月病退回红沙休息。
五、父亲经历的运动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段:1950年至1965年15年,是艰苦的15年,1952年冬土地改革,1958年大办钢铁,1959年至1960年自然灾害(干旱),搞人民公社化、大办食堂,四清运动。
1966年至1970年5年时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是父亲在外漂泊工作的5年,无法顾及家里妻儿老小转战县内高坪、龙坪等地工作,县外武汉、松滋、天门等地开展外调工作。
1971年至1980年10年,父亲经受了病痛的折磨,思想悲观,加之孩子多,经济不宽裕,压力大,后逐步好转,1980年12月退休。
第二部分 对父亲的评价
一、父亲是个意志坚强的人
父亲一生经历过清匪反霸、土改、合作化、整风反右、大跃进、自然灾害、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运动,通过各种运动的洗礼,磨砺了他的革命意志,坚定了他的政治信仰,筑牢了他的廉洁防线。无论是干行政还是经济工作,他做到了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不贪赃枉法,堪为儿女之典范。退休后甘做布衣,几十年如一日,劳作、家务周而复始,不知不觉走过了一个半花甲的人生历程。
二、父亲是个信仰坚定的人
父亲24岁入党,跟党走过了60多年的奋斗历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中共中央组织部为父亲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荣誉证书。父亲在党60多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弱小逐步发展壮大,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过程,从而也坚定了他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要求、人民的利益看的至高无上。
三、父亲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父亲为革命工作30年,工作不讲价钱,不讲困难,组织安排到哪里就奔向哪里,工作中与同事团结友爱,互帮互学。退休回农村后,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历经所能为他人帮忙,利用工作时学到的医药知识为他人解决燃眉之急,利用书法之长为他人书写楹联,在他行走很方便的时候,亲族、左邻右舍家中红白喜事都有他忙前忙后的身影。
四、父亲是个心存感恩的人
我随父亲在官店读书时,我常听到那些与他同事的叔叔伯伯说,郑世怀名叫“真是坏”,其实他是一个好人,不是坏人。表哥陈泽银、黄光奎年近80先他而去,90岁的他泣不成声,过去个把月了,他还在说很想他们,这种掩饰不住的真情可以想象他们之间的感情和他这种懂得感恩的心是多么的珍贵。
五、父亲是个勤俭的人
父亲工作时,他的住地和办公场所时常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捡的整整齐齐,看不到哪里有灰尘、垃圾。七几年,父亲微博的工资要供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我穿衣、吃饭、读书,自己宁可少吃少穿。可想而知,没有他那种勤劳和俭朴的作风是不可能让我们四姊妹享受到与其他同龄人相比较为优越的待遇。退休回到农村,他不忘本色,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使重活,但他力所能及的为妈妈减轻负担。
六、父亲是个乐观向上的人
无情病痛的折磨,使他的身体和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1971年,40岁的他,突感腰部不适,经医院诊断为肾结核,官店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就医困难,后在恩施专区医院切除右边肾脏方保住性命。他的第二次生命是共产党给的。切除一个肾脏后,他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用积极感恩的心态、乐观向上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病走过90多个春秋实属不易,这是生命的奇迹。
七、父亲是个顾亲爱族的人
舅舅、姨妈们是他常叨念的人,他们有什么困难,他会尽力去帮衬。郑姓不分宗族疏远,不论哪家有事,他都会主动前去帮忙。
八、父亲是个清正廉洁的人
1965年四清运动,父亲既是经历者也是参与者,经历了这个运动,父亲是清白的。后来从事行政、经济工作10多年,没因贪、挪、占国家的钱财而受处罚。
九、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
父母养育我们姊妹四人,虽未有高官厚禄,但能平安幸福,这都是源于父母的谆谆教导,小时候母亲常说,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你们“横直”莫拿别人的东西啊,要“宋子”妈给你“五”。爸说你们要读好书,写好字,二天才有出息。父母的教导,人民的培养,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姊妹四人走出了大山,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工作。
父亲的恩情,说不完,道不尽,您百年后,音容笑貌尚存,品德精神尚在,儿孙永远怀念您!!
呼唤你,我敬爱的父亲,您一路走好!
呼唤你,我慈祥的父亲,如有来世还做我的父亲!
最后,用一副挽联概括评价您光辉的一生
在党七十年不忘初心鞠躬尽瘁尽忠诚
历经九十载风雨兼程呕心沥血写人生
注:文章第一部分根据父亲回忆录整理,第二部分是作者对父亲一生的真实评价
郑开友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