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1号《文汇报》第7版之“人物春秋”
版本目录学家潘景郑
藏书六代薪火相传
苏州潘氏藏书,如果从潘奕隽的藏书楼“三松堂”算起,递传到第六代潘博山、潘景郑昆仲的藏书处“宝山楼”,共藏典籍三十万卷,把潘氏藏书推向了顶峰。私家藏书递传六代,藏书至三十万卷,这在藏书史上,可以说是罕见的。
潘博山原名承厚,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十二日;潘景郑原名承弼,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二日。潘博山虽出于诗书人家,却很有经商才能,他不仅振兴了潘家已有两百年历史之久的酱园店生意,并在吴县当地倡组电气公司、垦业银行,抗战初期又在上海创设通惠银行。潘博山一九四三年四十岁病卒。景郑则专研国学,受业章太炎、吴梅等大师,学文学词曲。
潘氏藏书可追溯到乾隆时代,与他们祖上读书科名的发达同时而起。潘奕隽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举,一洗其祖父连续十三科不中的悒郁,接着于三十七年(1772)成进士,首开潘家金榜题名的纪录。但不几年便乞归故里,与同时的大藏书家黄丕烈、袁寿阶优游林下,赏书品画,在他的《三松堂集》中颇多与他们唱和之作。至于他自己的藏书,编有《三松堂书目》,其中曾经黄丕烈校跋的,在一百种以上。
潘世恩是潘奕隽的幼弟奕基的儿子。潘世恩有四个儿子,长子曾沂积藏有图书数栋,次子曾莹的“小鸥波馆”以收藏书画著名。至于藏书,则要到再下一代的祖字辈才卓然成家,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潘祖荫的“滂喜斋”,其次是潘祖同的“竹山堂”及潘祖颐的藏书等。
潘祖荫是潘曾绶的长子,咸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他在政事之余收藏金石图书。光绪十年(1884)祖荫和叶昌炽就苏寓故居的最珍本一百三十五部,编成《滂喜斋书目》,其中宋元本五十八部,内有赵明诚与李清照的《金石录》、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杨守敬从日本带回的北宋刊本《广韵》和南宋刊本《竹友集》等。
潘博山、潘景郑兄弟继承了祖父潘祖同“竹山堂”全部藏书四万卷外,还很留意“三松堂”失散的版本书,曾收回十之二三,其他如曹元忠的“笔经室”、莫棠的“铜进文房”、孙毓修的“小绿天”等旧家藏书,尽为潘氏兄弟所得。一九一九年,“竹山堂”改名“宝山楼”,已藏书三十万卷,为潘氏藏书之最。
宝山楼收藏内容
2001年,正春寒料峭,笔者去拜访已94岁高龄的当代藏书家潘景郑。景郑先生此时已静卧在床,我像读一本书似地看着他,清楚记得在《著砚楼书跋》中,他自述了在弱冠之年开始藏书的种种趣闻。
1919年秋天,吴县书市曾出现一部宋蜀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由于纸色晦暗,大家都以为是明代翻刻本而不屑一顾。潘氏兄弟两人慧眼独具,毅然以二百元收下。此集字大如钱,字体古朴浑厚,用黄麻纸印刷,钤有“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等印记。由此他们将藏书处取名“宝山楼”,以示珍重。他们获得这部镇库之宝后,有次傅增湘从北平南下,曾到吴县潘宅借赏,傅氏将其描述为:“字大如钱,气息朴厚……捧玩再三,惊喜出于意表,盖不特为海内孤行之本,亦实为后山集传世最早之编。”潘氏得宋版《后山居士文集》后,又陆续购得《明弘治本后山集》、《蒋子遵手校弘治陈后山集》及《残宋本后村居士集》,潘氏对此三种各有跋语。此外他们还收有《江郑堂校明钞本后村集》。
“宝山楼”的收藏中,很注重明末史料。光绪末叶以后,明末史料逐渐受人重视,收藏和研究颇成风气,如谢国桢、朱希祖都是其中翘楚。博山、景郑兄弟对此也有一番罗致。对明代史料,潘景郑多有评述,对晚明人士的爱国情绪,潘景郑是极力赞颂的。1938年,日本侵略的魔火波及苏州,丁初园的遗藏也已箧衍狼藉,其手辑的《河
潘景郑还藏有柳如是尺牍及诗集《湖上草》。此外藏钱牧斋的集子也有多种,潘景郑在跋语中,对牧斋的评论却不及对河
“宝山楼”藏书的另一类是乡贤文献,这是“宝山楼”的最大特色。凡是乡贤的稿本、校跋,甚至只有片纸只字、数语题记的书,他们都见无不收。《著砚楼书跋》中几近半是乡邦资料,尤其于集部中更大半都是。他们收集的范围不限吴县当地,而是包括旧日苏州府辖的常熟、昆山各县在内。他们不仅仅是收藏,更常常就零散碎烂的稿本加以整理装裱。潘氏兄弟勤于乡贤文献,先河后海,其实也是为中华典籍留根的事业。他们这种收藏宗旨,胸中含有很大的抱负,即要编订类似苏州艺文志的著述,但也未能实现。
抗日战争开始,“宝山楼”连遭炮火和盗窃,藏书损失约十分之三四。兄弟二人移居上海,收书之兴稍减,接着博山病逝,潘家失去主要经济支柱。此后景郑陆续有些出售易米,以养家糊口。例如明代文(文徵明的重孙女)彩绘的一千三百多幅《金石昆虫草木状》,便为中央图书馆收购,现藏于台湾。这部具有中药研究及艺术欣赏双重价值的图籍,成为该馆宣扬其珍贵收藏,经常展出的样本之一。
潘氏兄弟在“宝山楼”共同藏书之外,他们又各有所好。博山收藏历代尺牍,景郑则嗜好石拓及砚。博山积二十年所得名人手迹一千余家,上起元代,下迄清末,而以获自无锡沈梧“古华山馆”及陈骥德“吉云居”藏的明末忠贤书翰最多,抗战中全部携至上海整理,准备会印流传人间,分为忠贤、儒林、文苑、金石、藏书、画苑、方外、闺秀、吴郡先贤九类。博山逝世后,景郑费时九个月,始告完成,并作《明清画苑尺牍跋》。为了不负博山的垂远之遗意,他又“发箧陈册,取先泽之未刊,及师友遗著有待名山者,与其他罕传秘帙有资考索者”,编成若干集传诸墨版,集名曰:《陟冈楼丛书》,并为之作序。
致力于版本鉴定
潘景郑的三位老师章太炎、吴梅、俞粟庐,都是江南宿儒,学问大家。潘景郑十三四岁即学训诂之学,攻读《说文解字》等书。1931年春天,
自到上海后,潘景郑一直居住在西康路的一幢楼房里,和妹夫顾廷龙楼上楼下。
抗战时期,潘景郑到合众图书馆后,正值
从合众图书馆到上海历史文献馆,潘景郑致力于古籍版本的鉴定,还编了很多专题目录,有《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农艺史料目录》、《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台湾史料目录》等等,有些是他人未涉及的,很有特色。如《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石刻分类目录》,潘景郑首创将石刻分为十六类,既合理又明晰。他自己撰写的《日知录补校(附版本考略)》,全面周到,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本子。上海图书馆为潘景郑展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作为古籍版本学家的潘景郑为所收藏的书籍作鉴定,编制目录。“文革”后,潘景郑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顾问、《词学》编委。在编善本书目过程中,大批善本需要重新审阅登录,因而集中了一大批年轻人,潘景郑与顾廷龙一起尽力教他们。
潘景郑一生可谓著作等身。自著书有:《说文古本再考》、《日知录补校》、《词律校导》、《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寄沤剩稿》。编校辑成的有:钱牧斋《绛云辑题跋》、毛晋《汲古阁跋》、沈复粲《鸣野山房书目》、马瀛《金香仙馆书目》等,还与顾廷龙编成《明代版本图录》。辑佚书一百余家,题为《著砚楼佚书》。编印《陟冈楼丛刊》以及继续编辑原潘博山编的《元明诗翰》、《明清画苑尺牍》等。除此之外,他还印行了一些书,如其师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张鸣珂《寒松阁题跋》、龚自珍《定庵续集》、陈骥德《古云屋书画录》等等。一九五七年,景郑在幼子家武的帮助下,搜辑丛残,编成《著砚楼书跋》,书跋四百零三篇,多为庚辰年(1940)之前所作。
宝山楼的藏书,现大部分已入图书馆或博物馆。1949年后,潘景郑将余藏善本佳椠,以及清代缙绅录朱卷等献给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前身)。后又将所存六朝、隋、唐墓志,六朝造像,宋辽金元经幢,汉砖汉瓦百余种,以及唐代井栏的拓片等统统捐赠苏南文管会。而“字大如钱”的《
摘自上海书店出版社《海上收藏世家》2003年1月版 郑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