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文锦兄的友谊
毛清和 于2018-08-24 18:15:41发表
我和文锦兄的友谊
袁铁磊
(一)
要说我和文锦兄的友谊,还应该感谢当时县联社主任和荣桂同志。我们从武汉到维西支边,大家都有一颗火热的心,要为边疆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没过几个月,五区的其宗河涨大水,洪水冲垮了许多房屋和良田.塔城公社告急!维西县政府连夜动员全县各机关人员紧急奔赴灾区抗洪提险。支边青年都坚决要求去抢险!为了锻炼我们,批准了一部分支边人员去,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和荣桂主任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另外因语言不通的障碍,每个支边青年都配了一位当地的老同志.(确实当时我们年纪都不大,只有16岁左右)而我有幸和文锦兄分在一起了.
连夜急行军,原来在城市走平路都很少,现在黑灯瞎火爬山路,还背一个背包.可想而知,到了下半夜,就困倦到了极点.真是闭着眼晴走路,一坐下来就打鼾。文锦兄为了使我走得轻松点,常把我的行李帮着背,一路上还讲了许多民间故事,当地风俗。他确实好口才,能见到什么讲什么,走到哪里讲哪里。在他的引领下,我终于在第二天下午到了塔城。
一到塔城就看到许多人围在一起,我俩挤进去一看,原来是用一台很老式的无线电发报机和县城联系(因电话线冲断了)为了供发报机的用电,不知哪里还找出一台脚踏发电机。几个壮汉轮流的拼命脚踏,才能保证无线电通话。(想当时一百多斤的一套设备和现在一个小手机真无法比了)。当我说这套设备也太老了吧,文锦兄说他原来在叶枝工作时,就用过一台收音机,是县里奖给他们的,收音机加电池(十多个大电池)有七十,八十斤重,还要拉出长长的天线才能听。他从县城背到叶枝,就象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边走边听,得意无比。听了他的故事,我哈哈大笑,把一天的疲劳消去了许多。
以后我俩又分到一起,他总是把重活抢在手,把轻的给我干。同时生活上处处关心我,有好吃的一定留我回来吃,那时维西没有西瓜,他不知从哪儿弄到一个半生的西瓜,我俩买了半斤糖放入西瓜里美美地吃了一顿。这是我在维西十多年唯一吃过的一次西瓜,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67年县里又组织人员去攀天阁支农,我俩又分在一起,插秧我原来没干过,他就手把手教我,我在他引导下,原来只插二行慢慢提高到四行也赶得上大家了。最可怕的是蚂蟥,它叮在脚上拉都拉不下来,文锦兄每当我束手无策时就来解救我,他说不能拉,要用手拍。果然一拍蚂蟥就掉下来了。真神!
插秧是很辛苦的,文锦兄不知从哪里买来半斤酒,搞了点肉,我原来不大会喝酒,为解除疲劳,那次差点喝醉,他告诉我说,喝多了晚上会口干的,还给我准备了一壶水。他对我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啊!
回城路过落水洞,他又给我讲关于落水洞的故事。说从前有个神仙,变成了一位老奶奶到人间讨饭。走到( )地时,那儿很缺水,所以粮食不够吃,但对老奶奶很好,把玉米分给她吃。老奶奶又往上走,到了攀天阁,这里因为水太多,把稻田都淹了,粮食更困难。但老百姓都很善良。自已不够吃还是不饿着老奶奶。神仙感动了,她就用她的拐杖往地下一戳。成了一个洞。(这就是落水洞) 攀天阁的水就从这个洞流向( )地,从此攀天阁的水田大面积增加了,而( )地从此也不缺水了 多美的传说啊!有人做过试验,把糠从落水洞撒进,果然从( )地流出来.文锦兄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能走到哪说到哪.我崇拜他!
注:( )代表一个地名,因记不清楚了
由于我俩的性格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文学、自然科学。谈天说地更是年青人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体育运动,我俩都喜欢打乒乓球、并且两人的水平差不多,还代表县联社球队在县里比赛,每年都得一套毛选.因我俩性格太合了,后来干脆搬在一个宿舍住.
过年过节,他怕我一人想家,就邀请我去他家吃饭,嫂嫂做的饭菜很好吃的.还记得有一种米肠是维西过年特有的,把大肠和猪血加米做成.后来我成了文锦家的常客.每到清明节,他还邀请我去后山祭祖扫墓.
68年我第一次回武汉探亲,他给我准备了好多维西特产,当归、天麻.木耳.还有干牛肉等等.最使我感动的是,他自己种的一个苹果,(因在院子后面种的,阳光不充足,但为了使苹果结大,他把其它小果全摘下,只留了三个,后来这三个苹果长得又红又大,特别喜人),他让我把最大的带回武汉.
到武汉后,我姐姐看到这么多礼物非常感动!(因父母早逝,从小我姐姐把我带大)听了我和文锦兄的友谊后,更是为我在边疆找到这么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兄长而激动不己!
回维西时她也准备了武汉特产,大干鱼,糖果等。特别叫我难忘的是给小一、阿泉、和阿萍买衣服(因武汉童装很好看的)那时要布票,一人一年才一丈布票,买三件衣服就用了一丈多,结果我小侄女没布票买衣服了。她吵着要,我很不好意思。但我姐姐说,自己女儿以后可以买。现在先给你的云南大哥的儿女买。他对你好我也放心了。
人啊人!只有掏出自己心窝对待别人的人,才是真的好人。这样的友谊才经久不衰!
袁铁磊,男,湖北潜江人,1965年到云南维西县支边,在维西工作了11年,回湖北后,一直关注维西的建设和变化,并一直和当地人保持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