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中华姓氏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
就说姓氏的形成吧。除了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因为古代姓氏起源的那个时候,还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最早的中华古姓,是跟母亲的姓。目前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三十个的古姓中,大多数都是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的本身也从女旁,“姓,人所生也”(《说文》),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至今仍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姓”主要是为了区分氏族,避免同姓结婚。“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主要是为了区分身份的贵贱。尊贵的人有名有氏,低贱的人有名无氏。从汉代开始,“姓”和“氏”混而为一,姓成为姓氏的总称,具有了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中华古姓的来源,除了以母亲为姓,还有以国名、邑名、官职为姓的,有以封地、居住地、出生地为姓的,有天子赐氏、以号为姓的,有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性的,有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的,等等。
总而言之,每一个姓氏的起源、发展、分化和演变都有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大到朝代更迭、属国覆灭、部族兴衰,小到移民戍边、家庭凌替、个人生死,都会对姓氏的演变产生影响。 民间有一说:“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房”,说的就是刘、张、王三大姓的外姓来源较多,而源自带来“尧天舜日”大帝尧的房姓只有一个来源——尧帝世孙房陵。自房陵开姓、被舜钦定“永作虞宾”,其传承相对单纯,流向也很清晰。
丹朱第13代孙雅于公元前32年(西汉成帝末年)为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县东), 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繁衍成为望族:房凤(字士元,也有称子元的)、房扬名在儒林,房雅11代孙东汉桓帝朝司空房植有名当朝。后又因南朝梁武帝时(公元502-557年间)房景伯在清河任过太守,唐朝三位宰相(房玄龄、房琯、房融)均出自清河,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的说法。
东晋时,清河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民族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无法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因鲜卑族把“房”称为“屋引”,遂改姓“屋引氏”,但心中仍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北魏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又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并在洛阳所在地的河南郡成为望族,被称为“河南房氏”。据《北史》、《魏书》、《新旧唐书》等记载,该支先后有北魏骠骑大将军、晋州刺史房谟,隋柱国、徐州总管房兆,隋海州刺史房恭懿,唐武则天朝宰相房融,玄肃二宗宰相房琯,去庵将军房丰生等名相名将。
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时期,清河房氏作为当地望族,一直保持着与清河崔氏等望族的通家之好。到公元4世纪末,清河房氏与清河崔氏、平原刘氏、渤海封氏等家族因战乱迁移到山东半岛,成为慕容氏南燕国的上层家族——青齐房氏。房氏家族没有卷入北魏和刘宋在山东半岛的争夺,一直到公元469年以前,清河房氏一直是“世家大族”意义上的贵族,而不是门阀士族。
南北朝后期,由于周、隋、唐三朝对传统士(贵)族阶层在政治上打压,在用人上又以“开科取士” 取代凭门第和族望选官任职的制度,象房姓这样的士族,仕宦不得为清望官,婚姻不得结高门第,政治地位、社会等级即因之而降低沦落。
公元六世纪,长期蛰伏的房姓族人中终于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的房玄龄。房玄龄(公元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唐初一皇室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之为“房谋杜断”。
有唐一朝清河房氏的“五代三宰相”,房氏家族于此时获得中兴,备极荣光。 中唐以后,由于临淄房氏房玄龄一支及河南房氏房琯一支的相继衰落,房姓族人在整体上又仍保持着传统士族的清高和傲气,较少通过应试而出仕,也较少务工从商,而是大多选择了隐居乡野的消极避世态度,最终导致房姓在中唐以后大多为“农”业人口,在“士”、“工”、“商”等门类人才零落,成为散居各地的小姓。一直到明初才出现了房宽和房胜两位立了大功的将军。但房姓族人虽流徙四方,清白持家的风格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