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我父亲率领一支部队“支左”,对位于云南景谷县的凤岗盐矿实行军管,以保障在“文革”期间滇南地区人们的食盐供应。
食盐。在我后来的经历中,见过4种生产方式:云南景谷的锅盐,四川自贡的井盐,青海的湖盐和天津塘沽的海盐。以下简述的是我童年亲历的云南景谷锅盐生产。
那年暑假,父亲带我去景谷,打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出远门,姐姐和妹妹很妒忌。景谷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县城,澜沧江穿过县境,江的两岸种植着成片的甘蔗林,由于景谷地下有盐矿和煤矿,成就了这里的盐业和糖业。
在景谷凤岗盐矿,我和父亲同榻,一天早晨,父亲说带我和一个叔叔下盐矿井,听后十分兴奋。我们沿着几条并列的竹盐水管道沿着山路上行,戴着柳条安全帽走到了井口,看着几乎笔直向下的木梯巷道,我心里发怵,硬着头皮跟着父亲慢慢下井。井下的灯光昏暗,但可以看见工人光着上身在干活,因为不存在瓦斯问题,所以可见一些工人累了坐在地上抽烟。巷道沿途可以看到有滴水的地方都是白色的盐凌,有的形成了盐钟乳和盐笋。我们一直走到了工作面,看见凿岩机在突突作响打炮眼,父亲和几个工人寒暄,后面有些工人在把上次爆破下来的盐矿石装上带轱辘的小车,然后再拉着小车到大巷道倒进轨道上的矿车。我们看了几个工作面后沿着有轨道的巷道从另外一个出口出去,看见矿车上上下下、来来往往,我问父亲可否坐矿车上去,父亲说不允许,有安全规定——我第一次听说“安全规定”。
有轨道的出口在半山腰,出来后的景象十分壮观,周围像梯田一样修砌了很多水泥的化盐池,开采出来装载在矿车上的盐矿石沿着轨道倾倒到各个化盐池,然后注水溶盐。每个化盐池都有一个盐水出口,盐水通过竹子管道自动流下送往盐厂,我问为什么不用铁管,父亲说铁管会腐蚀,第一次听说“腐蚀”。有的化盐池可以看见一些穿雨靴的工人在清理溶盐后残存的泥渣。
盐厂有8个大烟筒,每个烟筒下面是一个带屋顶的大熬盐区,格局和规模像砖瓦厂。长方形的熬盐区,烟筒在中间,两侧各排列48口大铁锅,按6×8格式排列,锅下面两头烧煤火汇集到中间走烟筒。穿胶皮雨靴的工人在沸腾的热锅周围不停地用胶皮管往锅里注入盐水,最后直到水熬干形成锅盐,然后灭火用撬棍起锅,一个熬盐区从点火熬盐到起锅大约3昼夜,所以盐厂的8个大烟筒不是每个都在冒黑烟。将起锅的盐块扣倒到小车上拉到仓库,出厂前有人再用大铁锤把锅状的盐块打成小盐块,外运没有包装,像煤外运一样装车。在云南,人们把盐称为“盐巴”,买一块盐巴回来,还要用石臼捣碎成面末才能食用。
熬盐后燃烧的煤渣用轨道矿车运出厂外,倒入澜沧江。那时的人们还没有环保概念。
最令我开心的是盐矿食堂的一个卖饭菜的大婶,和蔼可亲,每次在她的窗口打二两饭菜我都吃不了,下班了还常来看我,她周末带我逛过县城,总是叫我“小八路”。(baolin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