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国旗升到旗杆顶上时,胡其俊觉得全中国都能看见它。因为那天,新生的政权正度过它第二个生日。不过,这一天对这个22岁的普通电工来说,意味着很多。
从那一刻起的26年里,电工胡其俊便正式成为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手。既没有乐队,也没有掌声,26年里,每当有节假日、盛会和庆典,他都会独自一人用略有些机械的动作扳动开关,在这个国家的心脏升起国旗以示庆祝。有时候,他还要降下同一面国旗,为突如其来的哀悼渲染悲伤。
1951年9月30日晚上,北京电力局政治供电科这个新考进来的年轻人,突然接到领导的任务:从明天开始,由他担任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手。如今,没有人能说清楚,为什么是胡其俊当选。他的家属们后来猜测,也许是因为他成分很好,人也上进。总之,作为无数枚螺丝钉中的一枚,胡其俊被拧在了这根旗杆下。
尽管胡其俊心里充满紧张和神圣感,但他第一次升旗的经历实在称不上庄严。当时,因为激动而一夜没合眼的胡其俊必须把国旗放下,手脚并用,才能费力地翻过旗杆周围一米多高的汉白玉围栏,进入升旗台。随后,他必须蹬着底座边上的配电器箱盖,爬上两米高的基座,然后小心地挑好站立点,稳住身子,再用铁丝把国旗的旗杆一点点捆扎在升旗杆上,这才能跳下来,喘口气。等东方透出亮光,他把国旗升上去,还要再花费同样的力气翻出围栏,跑到远处去看看国旗的高度是不是合适。看完不放心,还要再爬上天安门城楼,去打量一下自己的成就。尽管有些费劲,但胡其俊总觉得“比喝了二锅头还带劲儿”。
从此,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胡其俊还要负责起天安门广场上那面标志性国旗的升降。那时候,升旗没有固定的时间,胡其俊甚至连手表都没有,他只能通过清晨的鱼肚白或者傍晚的晚霞来确定大概的时间,遇上雨雪天气,就只能凭感觉。
1977年5月1日劳动节,48岁的胡其俊像往常一样,又一次把国旗升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空。不过这一天,胡其俊显得比以往要正式。他特意换上了一身涤卡衣服。傍晚,当他降下旗,把它送回天安门管理处的办公室,然后骑着自行车消失在长安街的人流里时,属于他的一个时代也结束了。从这天开始,北京卫戍区接手升旗的工作,国旗班代替了胡其俊,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从此也告别了“业余”时代。
现在,每天早上,天安门广场挤满了前来观看升旗的人,而那些经过严格训练的升旗手们也开始被人追捧,帅气的国旗护卫队战士,成为很多人嘴里津津乐道的话题。胡其俊很是羡慕,带着对国旗的特别感情,他经常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尽管多数时候,他都是默默走去,站得远远的。
退休后的胡其俊,住在北京宣武区一栋老房子里,里面“空空荡荡,几乎什么都没有”。过去的保密习惯让他很少跟家人谈起往事。每当家人问起关于升旗的事,胡其俊像当年背诵保密口诀时一样严肃地强调,“组织要求保密”。
2007年10月1日,胡其俊安详辞世。儿子胡克军在父亲的遗物中找到了叠起来足有半米高的各种证件。这些证件,有“八大”的出入证,也有其他各种宴席和会议的出入证,记录着这个电工一段辉煌历史。不过,作为这段历史的一部分,他的升旗手经历在其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没有一张照片,也没有一篇报道。“对他来说,升旗应该就像是一个组织安排的政治任务,一个默默无闻的保密工作。”胡克军说,“他只是像完成其他任务一样完成它。”
2007年9月30日晚上,胡其俊突然问家人:今天是几号?当得知是9月30日的时候,他对胡克军说,明天是10月1日,该升旗了。但这一次升旗他没有看到。第二天11点,国庆节,78岁的胡其俊离开了人间,离别了他珍爱的并为之持续了26年被他一次又一次升起在祖国上空的这面国旗。带着对国旗的思念追忆,带着对共和国的无比热爱,胡其俊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