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日国庆佳节,上午,胡其俊老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用虚弱的声音询问身边的儿子:“今天几号了?”儿子贴近老人哽咽地说:“今天是10月1日。”老人的眼角流出了泪水,轻声地说:“我该走了,请帮我穿上干净的衣服……”11时15分,老人撒手人间,带走了一生的艰辛、欢乐、希望,像流星在苍穹划出一道光彩,留下轨迹后便隐于广袤的天宇。
10月,似乎对胡其俊老人有着特殊的意义。1929年10月他出生在山东的贫困乡村;1950年10月进入北京电业局学徒;1952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0月退休;2007年10月1日,他走完了人生的一个圆周,回到了起点寻到了归宿,他将最后时光与祖国共度生日,与10月相约……
胡其俊老人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主要从事首都政治供电工作,从1951年至1977年负责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26年的经历堪称新中国升旗时间最长的人。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每天,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吸引众多国内外人士观摩,伴随着激昂的乐曲,36人组成的国旗护卫队迈着矫健的步伐穿过金水桥、长安街,走上升旗台,将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这是多么庄严而神圣,五星红旗在朝霞中迎风飘扬。
但过去的升旗与此不同。1951年,也就是胡其俊在北京电业局学徒的第二年,供电股长找到他说:“小胡,明天是国庆日,由你来升旗吧。”年轻的胡其俊异常激动,这既是一件光荣的政治任务,又是一件通天的大事,不能有半点的疏忽。他神情严肃地响亮回答:“请领导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国庆节前的天安门一派繁忙景象。胡其俊配合环卫、保安等部门工作,一直忙到夜里3点多钟,又将天安门旗杆下的电动升旗装置检查了一边,才回到值班室。夜里,他辗转难以入睡,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怀抱着红旗来到旗杆底下。
不知是由于来得早了,还是第一次升旗,旗杆边的警卫不让靠近,电话反复核实后才让操作。他十分小心地将配电箱打开接上电源,将红旗系在钢丝绳上,一扳闸,旗子随着绳索缓缓升了起来,他的心也随之激荡……五星红旗由自己的手升起来了,全北京、全中国、全世界都将看到它在高高地迎风飘扬。他跑到纪念碑那边,向北看旗子是不是升到了旗杆顶上,又返上天安门城楼上,平视旗子是不是与城楼平行,年轻的胡其俊满意地笑了。
建国初期只是逢节日、重要会议和活动、迎接其他国家首脑时升国旗。每逢上述情况,胡其俊都要认真检查设备,防备意外发生。那时也没有升旗的准确时间,看到太阳升起就升旗。26年来,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升降旗子,也不知遇到过多少次刮风下雨、冰天雪地,他始终坚持如初。有一次,两尺深的雪使人行走困难,胡其俊怀揣旗子,推着自行车走了十里地赶到旗杆前完成升旗任务。若是风将旗子卷在一起,胡师傅就要一次次地抖动钢丝绳,小心地将缠绕在绳上的旗子抖开。有时遇到升半旗,他要准确地将国旗升到恰当的位置,升旗机的刻度不准,他就凭经验按旗杆的节数定,还要走到远处看看是否高低合适。
胡其俊与共和国的旗帜结下了不解之缘,26年来他与国旗为伴,视升旗为使命,持之以恒,无怨无悔。自1977年5月后,天安门升降国旗的任务由北京卫戍区接管,国旗护卫队也由3人发展到今天的36人,升国旗逐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一道北京靓丽的风景线,更显示出了祖国的尊严与强盛。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国旗之梦”节目上,胡其俊介绍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段没有乐曲、没有护卫的升旗经历。
在胡其俊的遗物中我看到各种工作证和出入国家重要地点的证件,据他家人讲这些证件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多都在文革中销毁了。这些证件是胡其俊政治供电生涯的真实写照,印证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胡其俊为升降国旗牵肠挂肚,政治供电使之一生操劳。他的儿子胡克军也是个供电人,据他回忆说,父亲从来都是早出晚归,从不说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时一走很长时间都不与家里人招呼,说是保守国家机密。30多年,几乎没有在家过过春节,从大年三十开始就驻现场保电。林彪事件发生后,父亲一走就是三个月,唯一知道他去向的是当时任北京供电局副局长的李鹏。家里人也习惯了,知道他又在为政治供电奔忙,从不过问他的工作。
掌握用户设备状况是保电的关键。一次在民族宫礼堂演出,周总理也来观看,当演员谢幕时,突然发生了特殊情况,胡其俊立刻跑到配电室,果断处理,杜绝了意外事故的发生。当时,就连民族宫的电工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由于他熟知用户的设备情况,才确保了供电任务的完成。天安门的用电安全更为重要,城楼上的国徽照明每年要更换灯泡,电梯的用电和开动要定时检修,要保证天安门上的配电室、变压器、电源线等安全可靠,胡其俊作为政治供电的负责人,事无巨细,巡视到位,尽职尽责。
与胡其俊多年并肩工作过的徐吉才老人回忆起政治供电工作,感慨不已。他说,那时天安门城墙的灯、国徽灯、中山公园和文化宫的灯在节日期间都要保证亮度。同时,他们还要负责十大饭店、西郊机场等100多个重要单位的保电工作。那时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去远处就开一个三轮“蹦蹦”车,到最后才特批了一辆吉普车。胡科长与中南海等重要用户常年来往,非常熟悉,相互给予了很多的支持。每当保电工作结束后,胡科长总是说:“大徐,上家去,让嫂子给你缝缝衣服,包顿饺子。”说到这儿徐老的眼圈红了,两行热泪流了下来,“他知道我的家远在怀柔,没人照顾呀!”
在胡其俊病重的时候,儿子胡克军总想从父亲缄默的嘴里得到一些内情。他问道:“您与毛主席有过近距离接触吗?”老父亲低声地说:“主席的手好宽厚、好温暖,我永远也忘不了与主席握手的那一刻。”当年风华正茂的胡其俊负责天安门的政治供电,国庆节那天他为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刘少奇主席开电梯,毛主席走进电梯后问他多大了,他激动地回答了主席,主席高兴地与他握了手。由于工作关系,胡其俊不知与多少中央和国家领导人见过面,但他始终以低调做人,严谨办事,遵守纪律,服从命令,从没有因自己工作的特殊向组织索取什么,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襟怀坦荡的品德。
胡其俊同志为首都政治供电工作付出了艰辛,几十年如一日,参与了国庆节、国际劳动节、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各国首脑来华访问等各种重大政治活动的安全保电工作,做到了万无一失。他和老一辈政治供电人的共同努力,为我们今天的政治供电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形成了具有首都政治供电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政治供电已成为党和政府赋予北京电力公司的特殊使命,并不断给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中国国旗网页上有这样一段悼词:“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二十六载如一日,教育青少年爱党爱国奉献余生一世情。”这是天安门国旗班第八任班长、天安门广场30米新旗杆升旗第一人赵新风所书。在胡其俊同志的告别仪式上不仅赵新风班长前往送别,还有《国旗法》国旗知识组委会代表董立敢以及国旗班的战友们。他们肃立于胡其俊的遗体前,向他深深地鞠躬。在胡其俊的遗体上覆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那是他一生的至爱与信念!
胡其俊与国旗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曾多次前往国旗班看望国旗护卫士兵,向他们讲述自己升降国旗的经历。赵新风退伍后组建了北京新风旗帜文化传播中心,其宗旨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传播弘扬国旗文化。胡其俊被该中心聘为《国旗法》国旗知识神州行报告成员,他先后走进社区、学校、新闻媒体讲述自己的经历,宣传国旗知识。在天安门国旗班成立20年的大会上、在《国旗法》颁发15年的论坛上、在天津和平区西宁道小学的讲堂上,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他的话简单朴素,只是把自己升旗26年的经历和感想如实叙述。赵班长回忆地说:“胡其俊先生平易近人,作风朴素,从不讲条件。我们报告团基本上是义务的,没有酬金,有时都没有车接。可他从没有提过报酬,路近了就自己骑自行车去。这都是为了我们的事业,为了普及国旗知识啊,真让人感动!”
听说2001年9月北京新风旗帜文化传播中心成立仪式上邀请了所有与国旗有关的人物。我恳请赵班长把当年的签到簿拿出来看看,他欣然答应,以军人般的速度从柜底翻出,厚厚的三大本。我迫不及待地翻看着,每一页都有佳宾的寄语或题词,在一页的下面看到了三个小字——胡其俊,而上面却是别人的题词。我的心酸酸的,赵班长解释说“胡老就是这样,不善言辞,不好张扬。”
胡其俊同志走了,带着很多不平凡的经历,甚至是历史性的见证……总以为还有很多时间能聆听他的声音,能更多了解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首都政治供电的历程,寻根溯源,透视历史,凝练精神。但一切来得那样突然,来不及梳理头绪,来不及道声别离。
他就是一颗流星,划过天宇时只奉献光亮却无声音;
他就是一支蜡烛,燃烧到最后一刻耗尽毕生心血。
胡其俊同志的一生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工作兢兢业业,竭尽全力;爱事业忠贞不渝,坚定执着;爱祖国一腔热血,报效终生!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覆盖在胡其俊同志的遗体上——他是含笑离去的,无愧崇高信念和一生至爱;他是含笑告别的,供电大业,后辈可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