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免费创建纪念馆】 | 咨询客服 | 帮助

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纪念馆

地址:https://jinian.zupulu.com/memorial/?mid=16385 [邀请亲友祭拜] [收藏]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本馆] [将本馆转载至我的博客或论坛]
本馆馆号:16385号  [左邻] [右舍]   [申请成为本馆亲友]该馆为公益馆 微信扫码纪念
本馆由[族谱录]于2011年 05月 08日创建    馆长:[族谱录]  管理员:[夏卫亚] [蒋廉兵

【祭文悼词】

《大学》之三

夏卫亚 于2011-07-28 07:43:39发表

齐家先修身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 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 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传8

【注释】

  之:即,对于。辟:偏颇,偏向。哀矜:同情,怜悯。敖,骄做。惰:怠慢。硕:大,肥壮。

【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读解】

  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 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年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
  美国人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德国人说: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 福的人。

  法国人说得更好: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语)

  家是永恒的话题。
  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
  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 


治国先齐家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
如保赤子。(3)心诚求之,虽不中(4),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5)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7)(8)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9)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3)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14)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15)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传9 

【注释】

  (1)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慈:指父母爱子女。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这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孩一样。赤子,婴孩。(4)中 (zhong),达到目标。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关键。偾(fen):败,坏。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 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8)帅:同,率领,统帅。桀(jie):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 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10)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13桃之夭夭……”:引自《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yao),鲜嫩,美丽。蓁蓁(zhen),茂盛的样子。之子,这个(之)女子(子)于归,指女子出嫁。(14宜兄宜弟:引自《诗经·小雅·蓼 萧》。(15其仪不忒……引自《诗经·曹风·鸤鸠》。仪,仪表,仪容。忒(te),差错。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 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 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 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 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读解】

  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 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
  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式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
  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 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平天下先治国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7)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8)。《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9)。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11)。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12)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
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14)。

  《秦誓》(15)曰:若有一个臣,断断(16)兮,无他技,其心休休(17)焉,其如有容(18)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19),其心好之,不啻(20)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21)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22)之俾(23)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24),迸诸四夷(25),不与同中国(26)。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27)。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28)人之性,灾必逮夫身(29)。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30)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31),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32)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33)曰:
畜马乘(34)不察(35)于鸡豚,伐冰之家(36)不畜牛羊,百乘之家(37)不畜聚敛之臣(38)。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39)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40)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传10

【注释】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者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弃。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6)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le),快乐,喜悦。只,语助词,(7节彼南山……”: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大。岩岩,险峻的样子。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尔,你。瞻,瞻仰,仰望。(8)僇(lu):通,杀戮。(9殷之未丧师……”: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配,符合。仪,宜。监,鉴戒。,峻,大。不易,指不容易保有。(10)此:乃,才。(11)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12)悖:逆。(13《楚书》句:《楚书》,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yu)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人名)这样的大臣看作珍宝。事见《国语·楚语》。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14舅犯句: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晋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外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归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子犯,子犯以为不可,对重耳说了这几句话。事见《礼记·檀弓下》。(15)《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16)断断:真诚的样子。 (17)休休:宽宏大量。(18)有容:能够容人。 (19)彦圣:指德才兼备。彦,美。圣,明。(20)不啻(chi):不但。(21)媢(mao)疾:妒嫉。(22)违,阻抑。(23)俾:使。(24)放流:流放。(25)迸,即,驱逐。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东方的部族。(26)中国,全国中心地区。与现代意义的中国一同意义不一样。(27)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字之误。慢即轻慢。(28)拂:逆,违背。(29)逮:及、到。夫(fu):助词。(30)骄泰:骄横放纵。(31)发身:修身。发,发达,发起,(32)府库:国家收藏财物的地方。(33)孟献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蔑。(34)畜,养。乘(Sheng):指用四匹马拉的车。畜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官的待遇。(35)察,关注。(36)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遇。(37)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39)聚敛之臣:搜刮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长(zhang)国家:成为国家之长,指君王。(40)无如之何:没有办法。

【译文】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 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读解】

  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道理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末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滕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与德本财末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的问题。

  为了阐迷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

  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

(完)

 

 


上一篇 下一篇
孔子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山东曲阜市

您的电脑没有安装Flash播放器,或者播放器版本太低,请点击下面的按钮安装最新的Flash播放器。

Get Adobe Flash player

祭文悼词列表

  • 数据加载中...



族谱录纪念网香火最旺推荐纪念馆优秀祭文纪念论坛帮助中心投诉举报免费创建纪念馆

欢迎加入族谱录纪念网QQ群进行交流或咨询问题,族谱录纪念网QQ群号:798385526    微信祭奠公众号:yunjinian2016   微信客服:yjinian

Copyright © 2005-2025 zupu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族谱录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聂本勇律师

族谱录 · 百家姓 · 网上纪念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