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渣本来是喂猪的东西,但在那个清贫的年代,饥饿的人们不得不和猪争口粮,从本来就贫瘠的自然中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一口锅添上两碗水,母亲在锅的边缘贴上红薯面或玉米面锅饼(豆面即使有,一般也舍不得做馍吃,因为豆面的粘性大可以用它擀成面条),放水的锅底放上拌有盐和青菜的豆腐渣。20分钟过后,锅饼伴着浓浓的豆香扑鼻而来,让早就饥肠辘辘的我们兄妹急不可耐。揭开锅,玉米面锅饼金黄,红薯面锅贴黝黑发亮,而掺有小葱或青菜的豆腐渣乳白中透着点点碧绿。咬一口又黏又硬的杂面锅饼,就一口咸香的豆腐渣菜,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渴望而又无奈的选择,因为豆腐渣只能小口吞咽,太多入口,就会让人嗓子凝噎,半天缓不过气来……
日子如白驹过隙,岁月已经晃过几十春秋,但我对豆腐渣美好而酸楚的记忆却至今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忘怀。晚上做饭时,我把买到的豆腐渣先放到笼篦上蒸熟,然后热油爆香葱花,再放入已经蒸熟的豆腐渣慢慢翻炒,欣赏的是过程,感悟的是温馨,盛上一碗入口,满嘴的余香伴着或浓或淡的往昔久久挥之不去,也更加撩起我对久逝双亲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