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五莲县县委书记于潮:绿了一片山富了几代人
于江 于2014-07-11 19:07:37发表
原五莲县县委书记于潮:绿了一片山富了几代人
2011-6-28 23:29
摘要: 6月26日,于潮在潍坊寓所里接受本报采访,八旬的他耳聪目明。 本报记者张永斌摄本报记者 ...
6月26日,于潮在潍坊寓所里接受本报采访,八旬的他耳聪目明。
本报记者 张永斌 摄
本报记者 姜海姣 张永斌 发自潍坊
现在的五莲县林木总面积达100多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50%以上,而“森林五莲”的发端,始于于潮。几十年前,他提出并实施了以林为主建设山区的方针,让五莲县走了一条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用山管山、愚公移山的路。如今,老五莲人也时常惦记这位“种树人”。几十年后,他教育后辈的仍是那么两句话~~~老实做事,本分做人。
五莲难忘“种树人”
周末的降雨,将五莲的山洗得格外绿,令过往的人无不赞叹。
绿树成荫的连绵山林又唤醒了老五莲人对于潮的想念。马先吉说,当初正是在于潮同志的主持下,五莲县确定了“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才有了今天绿色的五莲。
马先吉介绍,从1979年到1981年的3年间,五莲县共治山整地16.4万亩,成片造林12.2万亩,新栽各种果树200多万棵,改造良田7万亩,修上山营林路1905公里。全县共有果树700多万棵,用材林43万多亩,茶、桑园1万多亩,绿化面积占宜林面积的75%,覆盖率达27%,水利工程蓄水能力达到2.3亿多立方米,全县农村人口平均每人拥有15棵树,半亩水浇粮田。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全面发展。3年间,粮食花生连年增产,林业、牧业等领域收入增长都在一倍左右。
而截至2011年5月份,五莲县林木总面积已达100多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50%多,其中经济林23.25万亩,用材林19万亩,公益林58万亩。绿色,已经成为“森林五莲”的一张名片。
足不出户,五莲县的新闻动态从不放过
26日上午9点,潍坊市被连绵的阴雨笼罩。于潮家住在一楼,在客厅里可隐约听见淅淅沥沥的雨声。此时,他正和来访的客人聊着天。
自1992年患脑血栓后,于潮已经很少出门。由于腿脚不便,他在家里呆着的时间更多,“我视力还很好,每天最大的娱乐项目就是读书看报,或者看看电视,看看新闻。”这是一种清净惬意的生活,说话时,一只黏人的小泰迪犬在他的脚边转来转去。
“足不出户”的时光里,于潮仍未忘记五莲。看山东新闻时,他总是不忘多加留意,五莲县的动态从不放过。谈起5月在五莲县举办的登山节,他连连说好。
“1993年,我曾回日照,途中路过五莲,漂亮得很呐,但最想现在去看下。”由于出行不便,他无法亲自到五莲的山上看一看,也再也没有回到过日照。在于潮的记忆里,除了这最后一眼外,还都是五莲曾经的“老样子”,几乎没有漫山的绿树,甚至没有一条真正像样的路。
子女眼中,父亲是信念坚定的老党员
于潮老夫妇有一儿两女,近年来,他和儿子、儿媳同住。房间里的摆设干净整洁,厅中的艺术品和厚重的窗帘让房间颇具书香气息。
于潮离开五莲后,曾任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现已退休。尽管年过八旬,于潮仍黑发盈盈,双眼神采奕奕,若不是看到家中摆放着的数个药瓶,很难看出他是一位身体欠佳的老人。儿子于江说,这还得得益于父亲始终保持着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父子俩常聊天,不说家长里短,一张口就是时事动态。“我爸喜欢看新闻,国内、国际大事他都关心,也喜欢和我分析事件的原因。看到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新闻报道,他会立刻提醒我,别被这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影响。”
于江说,这就是父亲的信念,“他是一位信念坚定的老党员”。几十年来,于潮教育儿女的始终只有那么几句话———老实做事,本分做人,思想别被社会的阴暗面侵蚀。
那段日子,他的生活中只有工作
“全县的小楼不超过三栋,没有像样的山路,从一个村走到另一个村的过程是难以想象的。”忆起那一段老时光,于潮靠在舒适的沙发上,微微眯着双眼,一脸安详,像是在回忆多年前的老朋友。
回忆如此,可当年的于潮却没有任何忧虑,他一头扎在这片土地上,心里想的也只有一件事———怎样让五莲的农民富起来。
来五莲县工作的前几年,于潮始终孤身一人,将妻儿留在潍坊。由于他工作忙碌,很少回家,所以一家团聚的任务落在了妻儿身上。逢节假日时,他们常坐车来到五莲,一家团聚。
那时候,排行老二的儿子于江已经上初中了,“路不好,当时坐车要七八个小时,早晨6点坐上车,中午1点多才能到,去一趟不容易。”如今,于江已有50岁,在他的记忆里,潍坊到五莲的路仍然特别远。
不打牌、不打麻将、不玩乐器、不下棋……除了读书看报,于潮没有任何兴趣爱好,退休之前,他唯独对工作专一。于江说,那时,父亲的生活中只有工作,甚至连培养爱好的时间都没有。“他每天一心扑在工作上,哪有时间研究其它的事,也很少过问我们的学习。”嘴上虽这么说,于江心里仍佩服老爸,“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退耕还林,在当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任五莲县县委书记后,于潮带领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对五莲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了大面积调查,了解到全县农村人口1978年的人均分配收入只有82元多。但同时,他惊喜地发现,有19个大队社员人均分配超过了120元,其中18个是在山区靠发展林果搞多种经营发家的。
“五莲就应该发展林业,在这里种树比种粮食更加重要。”83岁的于潮声音沙哑,但充满力量。他已经清楚地看到,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利用荒山育林栽果,发展多种经营,是又好又快开发建设山区的路子。
然而,植树造林在当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退耕还林工程还遭到了百姓的拒绝。“种粮食,春天播种秋天丰收,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收益。种树就没那么快了,只能带来长远的收益。所以,更多人愿意种粮食。”
于潮偏偏不按规矩出牌。“他常常拖着疲惫的身子,从这山到那山,从这个工地到那个工地,检查建设进展情况,常常忙到深更半夜才回家。”曾任五莲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委报道组组长的马先吉感慨道。
已同步至 日照在线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