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春节在忙碌的工作中,在燥热难耐的身体感受中来临、度过。看着欢蹦活跳的孩子们放鞭炮、吹气球、玩气枪,看着家家户户进出酒店吃年夜饭,看着一对对新人走亲戚拜朋友,突然间觉得年味是那么的浓!是啊,本来就浓,只是在忙碌中忘记了品味。
如今的年味和儿时是大不相同的。忙、累是最浓的年味。父亲愉悦、舒坦的心情是最坦然的年味。儿子高兴的疯玩、懂事地学习是最自豪的年味。全家能和睦相处是最舒心的年味。平常心态、不攀不比是最淡定的年味。细细一想,什么也没有儿时感觉到的年味浓、香!
儿时的年味是妈妈缝制新衣服的味道:三四十年前的我国还处在极度贫穷落后的地步。晋西农村基本上还在半温饱状态。我们全家人衣服是补了又补,穿了又穿。大人们是两三年才可以缝上一身衣服的,我们弟兄姐妹们则是大的穿罢小的穿,直至无法缝补为止。但是每到过年时节,妈妈和爸爸是一定要砸锅卖铁也要给我们每人缝上一身新衣服的。妈妈虽然手巧但是苦于买不起一台奢侈的缝纫机。于是缝制衣服的事情就全靠三位有缝纫机的我的姨妈了。妈妈把自己家里的年活赶紧的做完,步行十多里山路去到各位姨妈家,替姨妈们做他们的家务活,让姨妈们给我们缝衣服。做布鞋则是妈妈的绝活!妈妈往往在很早就开始做全家过年穿的鞋了。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妈妈当时纳鞋底、将鞋帮和鞋底往一块缝制的镜头。妈妈的动作是何等的熟练、何等的漂亮啊!妈妈做这些活计有时候也会感到劳累和枯燥的。这时候她就会哼几首自己熟悉的家乡小调,给我们讲些不知道从哪儿搜罗来的老故事。妈妈的歌喉是非常的动人,现在想起来都羡慕。妈妈给我们讲的故事有白巧云赶会、瓦瓮告状等等。妈妈做好鞋子后再往鞋底周边涂抹一层白色的矿物质(白土则),将鞋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穿着崭新的衣服、穿着漂亮的新鞋,大年初五前是要疯玩几天的。有时候一天下来就把衣服和鞋子弄脏了,但是这个时候妈妈是绝对不会骂我们的。
儿时的年味是妈妈剪纸、贴窗花的味道,是张贴年画的味道:妈妈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在妈妈身上具有那种农村人特有的善良、厚道、勤劳、心灵手巧。妈妈的手巧是出了名的。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妈妈的手里熟练地转呀、绞呀,用不了一会,一张逼真、动人的窗花纸就成型了。窗花剪纸的造型主要是动物和人物,动物主要是喜鹊和十二生肖这种带有农家喜庆色彩的原型。人物有胖娃娃、娶媳妇等等。剪好的窗花纸紧贴在窗子外面的方格子里,无论从里面看还是从外面看,都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的欢乐祥和的氛围。妈妈还爱收藏自己的得意之作。每每剪得好的作品,妈妈是要把它和鞋样纸一起夹在我们读过的旧书里或者珍藏多年的《毛选》里,直至前几年我还看到妈妈的这些书本以及书里夹着的鞋样子和剪纸。贴窗花和贴年画是同步进行的。老家有句儿歌:起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家胡拾翻。一到腊月二十三,妈妈就和爸爸张罗着打扫窑洞、糊窗、贴年画。儿时的年画内容丰富多彩:有充满童真童趣的、有充满农事色彩的、有渗透着真善美教育意义的;有古代题材的、有现代题材的。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年画都贴好了,孩子们呼朋引伴走家串户欣赏年画。我们家的年画与别家的年画稍有不同:妈妈把我们弟兄姐妹们的历年奖状整整齐齐贴满墙。奖状在被别的小朋友欣赏的同时也大大的满足了我们的荣誉幸福感。这种荣誉幸福感一直鼓舞鞭策着我们勤奋读书、不懈努力,一直到后来我们弟兄仨相继考上学校分配工作走出大山跳出农门!这是妈妈的智慧所为这是妈妈的最大的安慰。现在想想,那种年味实在是出奇的有味道!
儿时的年味是妈妈用有限的原料将饭菜做的满院子飘香的味道:社会落后家庭贫穷是那个年代的历史现实。我们家因弟兄姐妹多或许更穷些,平日里是吃不上可口的饭菜的。妈妈在平时就积攒过年的饭菜原料:个大的土豆留在过年吃,夏秋吃的西葫芦、西瓜皮,妈妈用自己的巧手一圈圈、一层层、一条条的镏成了西葫芦丝、西瓜皮丝,一年也舍不得吃的白面(相对于高粱面、玉米面来说难得,我们都叫好面)留在过年奢侈的吃他几天,用有限的土豆换几斤稀缺的粉条,腊月二十三以后,妈妈抽空擀制农家宽心豆面(在一块七八十公分直径的圆形水缸石盖上面,妈妈舞动着比一般擀面杖要长两倍的擀面杖,熟练、优美的动作,令我记忆犹新)……妈妈做年饭是很有讲究的。年三十早晨是一定要吃油糕的。汤面的主要原料是宽心豆面。妈妈炸出来的油糕往往有点老焦,记得有一次就把爸爸的喉咙给划破了。年夜饭是家常凉菜、饺子、面茶。待父亲和我们把对联贴好,把炭火炉子点着的时候,母亲的家常凉菜也做好了。家常凉菜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饭菜。原料也无非是莜面条、土豆淀粉调、绿豆芽、土豆丝等,但当母亲把最后一道调料芥末放进去的时候,瞬时就会满屋子飘香,令人垂涎欲滴。母亲炮制芥末的办法老土老土的:用火钳在火红的火炉上夹一块红红的焦炭,放入调匀成糊状的芥末中盖好了,一小会就熏制好了。刚熏制出来的芥末虽香,但刺鼻的难受,我们不得不离得远远的,只有母亲屏住呼吸把芥末放进凉菜里调制。凉菜吃完了,我们弟兄姐妹们围着炭火炉放鞭炮、高升,和院子里的孩子们追逐嬉戏。天太黑了,火炉照不到的地方,父亲就挂一盏马灯。疯玩累了,给我们各人分的鞭炮也放完了,休息的当中,妈妈的饺子也捏好、煮好了。可是还沉静在欢乐中的我们吃几个就又跑出院子打闹来了。第三次吃晚饭是喝一小碗面茶。整个除夕夜我们准会玩个透爽,以至于在睡梦中还是绕着火炉,变着戏法玩鞭炮。大年初一早晨是吃宽心豆面的。想想那时的豌豆面香,除了妈妈炮制的调料香外,大概还有农家无公害粮作物以及一年四季也吃不上这些食物的缘故吧。宽心豆面里放置的调料有妈妈自己发明的调料汤和自己熬制的黑酱。调料汤的成分也没什么特别,就常见的花椒、大茴香粉、大葱、食盐、醋等,但当妈妈用开水一冲,香味马上就溢满那个小锅小碗了。宽心豆面出锅后,妈妈给我们每人舀一小勺放进碗里,再加点她用红糖熬制的黑酱,放点奢侈的猪肉菜,每个人都会放开肚子猛吃两碗。晚饭的羊肉饺子在晌午后就开始吃了。其实在早饭后不久妈妈就开始捏饺子了。许是妈妈的辛勤付出让大年初一的羊肉饺子浸润了无限的年味与喜乐心情。八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民在逐渐走向富裕,大年初一的晚饭桌上陡然增加了七碟八碗的花样菜,大人们还可以喝上一壶白酒。全家围坐桌前,年味浓浓,其乐融融。
儿时的年味是妈妈将崭新的一两角的压岁钱和红枣大蒜等悄悄的放在我们枕头底下的味道、是酒枣的味道、是妈妈尽说“大年话”的味道……是说不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