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我曾经幻想过,假如当年复习的时间再长一些,假如当年再专心一些,是否就能更上一个台阶;然而事后的事实证明,那些都是自我解脱的借口和安慰。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无奈之举;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全靠平时的不断积累和掌握学习技巧,当然,还有每个人的学习天赋。
我们班那年的高考地点并不在同一个学校,我的考场在平谷三中,记得当时拿到准考证的时候,居然不知道它在哪。
当高考的第一天,我跟着同学们来到平谷三中大门前的时候,才赫然发现,它确实就坐落在我每次回家必经之路的西侧。当时真的不曾想到,在县城里呆了一年多,曾经那么多次从它前面经过,居然从来没有注意过它的存在。
当时的平谷三中并不大,走进同样是两扇铁栅栏的大门,北侧是自行车棚,迎面是一面宣传墙,墙后就是一个空场;空场的南侧是一座四层小楼,北面和西面是一座L型三层小楼,整体布局成一个U字形。从外观上可以看出,南侧的那座楼是办公室和实验室,北侧和西侧那座各层外面带有通长走廊的是教学楼。
通过寻找考场号,我从各个教室的门牌号上了解到,这是一所当时规模并不大的纯初中学校。咋一看上去,整齐划一的校园布局和简约明了的楼房教室,让一直生活在平房教室的我不禁有些羡慕不已。
然而这种羡慕之情还不到两个小时,就彻底地破碎了。
北京7月的7、8、9这三天高考时间,正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本来看着比办公楼就简易得多的这所考场,无形中成为了烈日炎炎下的一个水泥大烤箱。刚到上午十点钟,我就已经感觉浑身毛孔像是打开了开关的水闸,汗水不断沁浸而出,连手中的圆珠笔都把握不住,开始不由自主地打起滑来。
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浸渍着脖颈的同时,也“啪嗒、啪嗒”落在试卷纸面上。我时不时腾出手来抹去汗水,情不自禁地看了看教室的四周;所有的门窗都打开着,但一丝凉风也没有,早上喷洒在地面上的水早已干涸蒸发成了热气。这一切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过去的平房教室,因为那里除了有高大的白杨树遮挡阳光之外,也因为更加得接近地气而比这里要舒适许多。
第二天中午,在宿舍里吃午饭休息的时候,与我同一考点但不是一个考场的大友忽然好奇问道:“哎!阿邱!前么晌儿考试的时候,我咋瞅你半截儿出去了捏?干啥去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