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改革初期,专门负责学生生活的后勤主任曾来到我们中间调研情况,大家对部分饭菜的价格有些过高而怨声载道。
那位老师面对同学们的质疑,既没有苦口婆心地游说解释,也没有高高在上的置若罔闻,而是让大家猜起谜来:“问你们个问题吧,你们说学校哪些菜是赔钱的?哪些菜是赚钱的?”
大家众口一词,基本都认为价格比较高的最赚钱。
“你们都错啦!同学们!”那位老师断然打断了大家的议论,继而讲出了他心中的苦衷:“像炒蒜苗那样的菜,恰恰是赔钱的!本来进价就贵不说,做好的炒蒜苗一勺是一勺儿,实打实的做不得假;相反啊,那个大白菜才是我最赚钱的!白菜多少钱一斤?七、八厘!刨去帮子、水分流失什么的咱算在内,最多不过一分二厘!卖你们一勺儿多少钱?四分!算过账来了吗?说白一点儿,我是拿白菜挣的钱贴补那些赔钱的菜,学校不赚你们的钱!”
老师的分析不无道理,但无论学校是赔还是赚,该有的饭菜必须得有;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无论家庭艰苦还是富有,该吃的饭菜必须还得吃,而且要心甘情愿地吃下去。
俗话说穷则思变。当我看到不少和自己条件差不多的人经常买一些比较贵的饭菜时,心中也不禁有些纳闷:怎么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得那么快呢?经过观察才让我发现一些端倪;原来是一些关系不错的人自动组成了合作伙伴,一般是两个人,甚至还有三、五个组成的群组。
当我把想法和阿纪说了之后,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从此以后,我们俩的饭票凑到了一起,相同时间里换取相同额度的钱票;每顿饭好赖搭配,平分为二,一直坚持了将近一年时间。
自从1982年电影《少林寺》公映之后,拉开了武侠片风靡一时的序幕。在各种武侠片充斥大银幕的时候,香港武侠剧也开始方兴未艾,迅速占领内地银屏。北京作为首都,此种电视节目的控制比较严格,即使播出也要比其他省份晚上半年甚至一年之久;那个时候,我们看的最多的电视是天津和廊坊等外地台。
那时候还没有有线电视,也许是因为距离廊坊比较近的缘故,虽然银屏上雪花闪闪,但依然吸引了众多的电视观众。
这天下午的自习课上,班主任说到了正在热播的电视《霍元甲》,虽然算不上是苦口婆心,也算是情真意切:“这《霍元甲》捏我也爱看,可你们不能跟我比啊!爱国没错,可你们还是学生捏!那学生豆得干学生的事儿!不看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