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免费创建纪念馆】 | 咨询客服 | 帮助

福荫后世,德泽绵长

地址:https://jinian.zupulu.com/memorial/?mid=116450 [邀请亲友祭拜] [收藏]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本馆] [将本馆转载至我的博客或论坛]
本馆馆号:116450号  [左邻] [右舍]  本馆公共帐户余额:0 铜板 [给本馆赠送铜板] [申请成为本馆亲友]该馆为推荐纪念馆该馆为高级馆,馆内祭拜用品价格正享受高级馆折扣优惠。该高级馆亲情指数为七级,馆内祭拜用品价格正享受高级馆折上折之四折优惠。等级越高,优惠越多。 微信扫码纪念
本馆由[郑孝君]于2015年 09月 08日创建    馆长:[郑孝君]  管理员:暂无

【祭文悼词】

德泽绵长,福荫后世——父亲去世三周年母亲去世八周年祭优秀祭文推荐

郑孝君 于2023-08-04 20:46:18发表

 德泽绵长,福荫后世

——父亲去世三周年母亲去世八周年祭

 

在父母忌日到来之际,父母的音容笑貌几乎每天都浮现在我的脑海。斯人已逝,幽思长存,难忘父母的教育对我人生的影响。

礼貌育德。我的童年、少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期间父亲一直担任生产队会计,因此家里经常有人来办事,这些人除了本屯子的村民,还有每隔两三天就来送一次报纸、信件的邮递员,也有公社派来蹲点的干部,后来还有哈尔滨造纸厂的插队知青。对这些毫无亲属关系的人,父母从来不允许我们直呼其名,对于村民,在其排行的后面加上尊称;对于外来人,在其姓氏后面加上尊称。父母的长辈,我们称呼其×爷、×奶、×姥爷、×姥娘”,父母的平辈,我们称呼其“×叔、×婶、×大爷、×大娘、×姑、×舅、×”,父母的晚辈,我们称呼其“×哥、×嫂、×”。不但当面尊称,就是背后谈到某人也是如此,似乎每个人都是我家的亲戚。我们的这个表现,在当时的农村比较少见,让人刮目相看,得到不少夸赞,都说“老郑家的孩子有礼貌,嘴甜”。

上学以后,即使在文革期间,我对老师也十分尊敬,视为长辈,从来没和老师顶过嘴,在老师面前从来不坐下说话。

这个从小养成的对人尊称的习惯,一直影响着我,以至于参加工作后,对比我年纪大的同事,我很少直呼其名,对干部冠以职务,对工人称之“师傅”。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塑造的不仅仅是谦逊有礼的外在形象,更培养了一个人良好的内在素养和高尚情操。“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良好的德行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培养、践行。

劳动养勤。农村总有干不完的活儿,有的人家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让人称赞;但也有的人家,垃圾绊脚,邋邋遢遢,被人笑话。这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家里人的素质。

父母都是勤快人,他们看不起懒人和眼里没活的人。他们始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地培养儿女们勤劳的美德。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都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家里力所能及的劳动。从扫地、烧火等最简单的家务活儿,到种地、铲地、收割等辛苦的庄稼活儿,凡是当时农家院里的活儿,我们基本都会干。甚至连缝缝补补这些针线活儿,我们也有所接触。

父母不但要求我们会干,而且要干好。抱柴禾的时候,如果有掉到地上的,一定要捡起来;柴禾垛如果被猪、鸡弄乱了,一定要及时规整好;秋天从地里拉回家的粮食,从来都码放得整整齐齐或者茓得规规矩矩;冬天下雪,不但院子里的积雪第一时间清理出去,连院门口通向公共区域的道路也会清扫出来......

父母的这些要求,使我们都很有“眼力见儿”,院子脏了主动扫,缸里没水了主动挑......;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我们后来在外求学、工作、生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父母在培养我们劳动观念的时候,始终牢牢把握住一点:他们即使再忙再苦再累,也从未像别人家父母那样让孩子辍学,甚至从未影响过我们的学业。

父母的苦心没有白费,我们都继承了他俩勤劳的美德。我们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在工作中都能勤恳付出,精益求精,干什么像什么,自己心里踏实,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节俭持家。在生活上,父母的一生都是处处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会过日子”是父母在艰苦环境中练就的持家本领。

仅以穿衣为例。我们小的时候家里孩子多,每个人一年很难添一件新衣,往往是大人或大孩子的衣服穿破了,就“毁”给小孩子穿,小的捡大的衣服穿。无论是谁,夏天的单衣单裤都是冬天棉衣棉裤的外套。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给每人买一双袜子,用以顶替上一年春节买的、已经补丁摞补丁的袜子。因此,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经常打着很多补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时流行的一句名言,也是我们家穿衣的真实写照和追求。

我们从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父母过日子的理念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父母生前也一直关注着我们是不是会过日子。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节俭的传统我们都没有丢。我的原则是,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对浪费保持零容忍。

大约是2007年的春节,某天在父母家,我和母亲一起做饭。当我用火柴点火时,不小心掉地上两根火柴。当我很自然地弯腰捡起来时,没想到母亲笑着对我说:“我还以为你不能捡呢。”母亲的这句暗含批评的话,对我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我又高兴又羞愧。高兴的是,我没有让母亲失望;羞愧的是,按母亲的标准,我肯定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读书益智。虽然生活在农村,但从小到大,我都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这既得益于生产队的报刊由我家保管,我能先睹为快的先天条件,更与父母的教育、培养有极大的关系。

父亲是有文化的人,没事的时候,经常看看报纸,从中获取一些新闻和知识。耳濡目染,翻报纸也成为我们小时候的无意识之举。在那文化生活十分贫瘠的年代,最大的受益者是我,报纸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少年时光,是我的启蒙读物,使我比同龄人更早地识字,在上小学前就已认识了几百个汉字,这在当时的本村同龄人中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爱读书的好习惯。报纸给全家带来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让父母开阔了眼界,切实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

1979年4月,我在劳动中学读了一年半中学,再有一个学期就初中毕业了。虽然学习不错,但父亲敏锐地意识到,农村的教学条件、教育质量与城里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当时农村学校不开外语课,恐怕会影响我以后的升学,就找到二姥爷家的大舅苗爱国,请他帮忙把我转到县城读书。很快,大舅通过他的同学、青冈三中的刘兵老师,把我转到了青冈三中初三一班读书,吃住在二姥爷家。当时,三中的初三学年共有6个班,按学习成绩从高到低把学生分到一至六班,一班是成绩最好的,六班是最差的。初中英语共六册,他们从初一开始学英语,已经学完了五册半,而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我其它各科成绩都不差,但英语是从零开始,离升高中只差一学期了,形势非常严峻。

在三中上学的三个来月,我一直在二姥爷家住,从没回过家。父亲来过好多次,给二姥爷家送粮,更主要的是关心我的学习,给我以鼓励。我还算争气,每次都以优异的成绩给父亲以惊喜和安慰。7月份升高中成绩公布了,我以青冈三中总分第二名(其中英语也是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青冈一中。两年以后,我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给全家带来了希望。现在回头看,从劳动中学转到青冈三中上学,是我人生的关键节点!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过去。回忆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感念父母的恩德,更应激励我们对后代、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时,过好当下每一天,书写好自己的历史,以感恩的心,回报给予过我们帮助的恩人。


上一篇
苗淑芹

苗淑芹

1942-2015
黑龙江绥化
郑宝春

郑宝春

1941-2020
黑龙江绥化

祭文悼词列表

  • 数据加载中...



族谱录纪念网香火最旺推荐纪念馆优秀祭文纪念论坛帮助中心投诉举报免费创建纪念馆

欢迎加入族谱录纪念网QQ群进行交流或咨询问题,族谱录纪念网QQ群号:798385526    微信祭奠公众号:yunjinian2016   微信客服:yjinian

Copyright © 2005-2024 zupu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族谱录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聂本勇律师

族谱录 · 百家姓 · 网上纪念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