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免费创建纪念馆】 | 咨询客服 | 帮助

亲爱的爷爷奶奶,我们永远怀念您

地址:https://jinian.zupulu.com/memorial/?mid=399527 [邀请亲友祭拜] [收藏]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本馆] [将本馆转载至我的博客或论坛]
本馆馆号:399527号  [左邻] [右舍]  本馆公共帐户余额:293 铜板 [给本馆赠送铜板] [申请成为本馆亲友]该馆为推荐纪念馆该馆亲情指数为二级,馆内祭拜用品价格正享受九折优惠。等级越高,优惠越多。 微信扫码纪念
本馆由[张静]于2021年 11月 23日创建    馆长:[张静]  管理员:暂无

【祭文悼词】

除夕快乐优秀祭文推荐

张静 于2022-01-31 07:05:20发表

亲爱的爷爷奶奶,今天是2021年的除夕了,爸爸他们回家祭奠你们了,我只能把我对你们的思念在这里略表一二,祝福你们在西方极乐世界一切安好,除夕快乐!去年写了一篇关于回忆年味的文章,写完最后发现,年味里全是关于你们的记忆。今天把这篇文章贴出来,和你们一起过大年! 春节记忆 年节的记忆,就像掀过的一页页日历,叠加成厚厚的一本书,当我们再重新翻开来看时,就会被那些记忆所吸引,对那些过往无比珍惜,对记忆里的人无比怀念------题记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镌刻着一辈又一辈中国人奔向美好生活的脚印。相同的春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画面。我对于春节最美好的记忆,还停留在儿时。我的童年时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起,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提高,使每个人身上都似乎有用不完的冲劲,人们对生活有向阳般的坚韧,有自在肆意的追求,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腰包一天比一天鼓,春节自然也过得一年比一年隆重和讲究。 记忆中新年的画面,是从奶奶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烙的一锅“灶王饦儿”开始的,其实就是一种手掌大小的圆形发面饼,里面加上葱花,五香粉、咸盐等调料,面饼上还要用梳齿整整齐齐“印上”一些图案,放到平底锅里烙熟即可。无论守在旁边的我们是多么垂涎欲滴、望眼欲穿地盯着那即将出锅的“灶王饦儿”,奶奶总是拍开我们伸出的小手,毕恭毕敬地将刚出锅的“灶王托儿”码在盘子里,小心翼翼地供奉到厨房的矮柜上,那矮柜上方的墙面上,必然是她早就精心挑选并张贴好的“灶王爷”贴画。奶奶虔诚恭敬地拿出三根香,点燃后轻轻一甩,香上的火苗便熄灭了,一股带着独特香气的青烟即可冒出,只见奶奶不慌不忙地退后一步,双手捏着香轻轻搭在一起举至额前,一边作揖一遍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凡保平安,您老人家在天上可要为我们家多说好话。”连作三个揖,然后把香插在香炉里,看着股股青烟徐徐上升盘旋,这才放下心来。整个“仪式”结束,奶奶才会将多出来的“灶王托儿”分给早已迫不及待流着口水的我们。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笑着、称赞着她的手艺,奶奶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经历过饥肠辘辘食不果腹的艰苦岁月,奶奶一定认为能过上如今的好生活,年年能吃上白面“灶王托儿”,除了家人不辞辛苦的劳作外,一定是“灶王爷”在天上为大家说了好话,所以这个仪式对她有着格外庄严的意义。 记忆中新年的画面,最令人激动兴奋的当属大年二十九傍晚爷爷主持的“过油锅”了。爷爷是名医务工作者,可能从我记事起他就已经退休的缘故,我印象中爷爷就是一名“大厨”。每年大年二十九的“过油锅”是我们家春节的重头戏,“过油锅”就是将提前准备好的需要油炸的食材一一放到油锅里炸出来。老家的土灶上架起一口大铁锅,火门里烧的吱吱作响的木柴,半锅油在大火的攻势下徐徐冒出热气,爷爷的大手伸到油锅正上方一试,便立刻能判断出是否到了食材可以下锅的最好时机。 第一个下锅的一定是“虾片”。一袋透明的黄绿粉三色硬质小圆片,遇到滚烫的油,即刻便膨胀开来,伴随着滋滋的响声恣意地变换着伸展角度,不一会儿就成了手掌大小凹凸不平的造型。虾片出锅的时机很重要,出的早了虾片太硬咬不动,出的晚了又会有糊味,影响它鲜美的口感。爷爷目不转睛地盯着锅里虾片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准确地把握着出锅的时机。假装在厨房外玩耍做游戏的我们便时刻关注着厨房内的动静,一旦有虾片出锅,我们便会第一时间冲进去,顾不上新鲜出锅的虾片上还有油在滋滋作响,捏上几片塞进嘴里,那酥脆鲜香的味道,便永远地留在了味蕾上,刻在了记忆里。 第二个下锅的一定是红薯。在北方,过年要做蒸碗,蒸碗里的垫菜一般都是油炸红薯条。炸红薯就不如炸虾片那么快了,需要等上几分钟。爷爷依然是根据薯条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判断出锅时机。炸熟后的红薯条表面有一层浅浅的焦黄色,外酥里软,轻轻咬上一口,红薯的甘甜清香即刻充满整个口腔,让人欲罢不能。所以基本上都是爷爷一边炸,我们一边抓着吃。有时害怕被我们吃掉太多不够做蒸碗用,奶奶就把炸好的薯条藏起来,但总能被我们准确找到,然后偷出来吃,奶奶发现后拿着扫帚追赶者我们,爷爷总是笑眯眯地说爱吃就让娃们吃,我们便笑着四散逃窜,那笑声似乎至今还在耳边回荡。 随后还陆续会有馓子、花生米、肉丸子等一一过油,最后一个是切成正方形并在肉皮上抹上蜂蜜的五花肉。蜂蜜的糖分在油的高温下立刻发生焦化反应,五花肉的肉皮便呈现出清亮的红色,非常漂亮。这便是蒸碗的“主角”了。备好的食材全部过完油时间就不早了,我们小孩子会在大人的催促下去睡觉,而大人们还要在厨房做蒸碗、粉蒸肉、甜米饭等,通常要忙碌到后半夜。 大年三十,最重要的就是裁红纸、写春联了。住我们家后院的大爷爷,是爷爷的堂哥,也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文化人。退休后平日里喜欢读书看报写毛笔字。我喜欢听他讲历史故事,中国朝代顺序歌就是他教会我背的。但我更喜欢看他写毛笔字,笔迹行云流水,字体刚健有力,看着那些字一颗颗、一行行从笔尖流出,真是一种享受。每年到了年三十这天,就是大爷爷最忙碌的时候了,因为他要承担起给周围邻居写春联的任务。条件好点的自己从家带红纸过来,条件不好的连红纸也不用带,直接过来挑一幅喜欢的拿走便是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被大爷爷选作“小助手”,帮他把大张的红纸裁成或大或小的条幅,把写好的春联一幅一幅摆在院子的石阶上晾着。哪两句是一对,一对里哪一个是上联,哪一个是下联,我都牢牢记在心间,绝不会弄错,他总夸我聪明,这可能也是我喜欢做他“小助手”的原因吧。家家户户贴上春联,放上一鞭“大地红”,再吃上一碗汤面片,年前的忙碌就告一段落。剩下的时间就是家人围坐暖炉旁,茶几上摆着瓜子、花生、点心等,看着春晚聊着天一起守岁了。 大年初一一睁眼,就迫不及待地把前晚叠放枕边的新衣服、新袜子穿上,跑到爷爷奶奶的房间磕头拜年。爷爷奶奶总精心用红纸把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包好,并封上口。在周围小伙伴只能从爷爷奶奶那里收到五元十元压岁钱的年代,我们的红纸包里通常都是五十一百,这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能遇到这么好的爷爷奶奶,当时的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使我走起路来都脚底生风。或许这就是多年后我长大成人,而爷爷身体每况愈下时,每周去看望他,陪他聊天,给他买需要的东西,成为我的一种心灵慰藉的原因吧。爱是流动的,爱是会传递的! 大年初一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吃饺子了。从我记事起,大年初一包饺子时,奶奶总会找一枚一分钱的硬币,洗干净后包在一个饺子里,谁能吃到带硬币的那个饺子,就是福气多多的象征。儿时有记忆的那几年,我们家饺子里吃出硬币最多的就是我了。每当硬币从我的嘴里吐出来时,就能听到大人们说:这孩子真是个有福气的孩子,以后肯定有出息。或许是这种朴素的希冀,带有迷信性质的鼓励,使我从小便对自己要求严格,并支持着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直走的比较顺畅。 接下来的几日里,便是按照传统约定的日期走亲戚。而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开心的还是晚上可以和小伙伴放花炮,打着灯笼念着歌谣走街串巷,灯笼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那一盏盏击破黑暗的红灯笼上,映照着孩子们纯真的欢乐,寄托着他们对新年无限的憧憬。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春节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随着今年春节日益临近,面临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多地倡导人们在工作地过年。虽然疫情阻挡了很多在外游子回家的脚步,但是“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人们通过视频拜年、网上“云团圆”跟亲人团聚,体验了一种别样的新型过年方式。 中国人的春节,是跨越东西南北的团圆,是历经拼搏奋斗的小憩,是承载万家灯火的记忆。不一样的春节,却有着同样的相思。待到春暖花开、山河无恙、疫情消散,温暖依旧在,亲情永不断。
上一篇
王智贤

王智贤

1935-2005
陕西西安
张宗敏

张宗敏

1927-2016
陕西西安

祭文悼词列表

  • 数据加载中...



族谱录纪念网香火最旺推荐纪念馆优秀祭文纪念论坛帮助中心投诉举报免费创建纪念馆

欢迎加入族谱录纪念网QQ群进行交流或咨询问题,族谱录纪念网QQ群号:798385526    微信祭奠公众号:yunjinian2016   微信客服:yjinian

Copyright © 2005-2024 zupu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族谱录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聂本勇律师

族谱录 · 百家姓 · 网上纪念

投诉举报